专家破解天津皇船坞四大谜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7日23:27 天津青年报 | ||
皇上坐的龙船有多大 史料记载,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理政期间都曾数次南巡,现在的电视剧也经常选择一些这样的题材。当后人们看着当年的“皇帝”坐船往来于北京和江南之间,一路上游尽两岸春色,好不惬意。其实大家不曾知道,当年皇帝所乘坐的游船都是由天津出发,到通州接“圣上”,再经天津开始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南巡”,而且这些船长年都被存放在咱天津海河 天津工会管理干部学院缪志明副教授对“皇船坞”已经考证了多年,他拿出一本复印的《长芦盐法志》对记者说:“当时,在天津有个专门贮存和维护皇帝专用船舶的地方,被人们称做‘皇船坞’,现在已经消失了,而且名字也正在被慢慢地忘记。这个地方近些年来,很少有人考证,它究竟是什么样子?当时是如何接送皇帝的? 据缪志明介绍,虽然现在无法彻底还原当年这个‘皇家河军’的模样,但皇船坞毕竟是当时海河沿岸引人注目的皇家建筑,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自然会对其大感兴趣,也留下了大量描写有关‘皇船坞’的诗篇。而且在现存的《长芦盐法志》及《津门保甲图说》中,也曾以绘画的手法描述了‘皇船坞’当时的情况,这给后人研究当时皇家船队的情况留下了‘至尊宝典’。” 乾隆初年,曾受聘纂写《天津县志》、《天津府志》的钱塘诗人汪沆,在其《津门杂事诗》中,对“皇船坞”作了如下咏歌:“船坞周遭百丈强,常肩锦缆与牙樯。官家勤政希游豫,闲煞黄头鼓棹郎。”乾隆五年任天津知县的张志奇,在明代诗人李东阳之后,又作“津门八景”诗,其中重要一景“广厦舟屯”,即是以皇船坞为描摹对象的,其诗曰:“亭亭依岸舣龙舸,碧瓦参差照绿波。玉辇不来春树长,游鳞争比旧时多。”道光初年,寓津诗人崔旭在《津门百咏》中撰写了一首名为《皇船坞》的诗,“藏舟于壑语曾传,风({左右结构}舟+冒)留从巡幸年。高覆栋梁低注水,临河一坞养皇船。” 由于皇船坞是皇家建筑,所以诗人在咏及这一名迹的时候,都显得颇为恭敬与虔诚。虽诗句严谨,但也不难看出当时皇船坞的气派与威严。 皇帝出游御船千艘 为康熙、乾隆四处巡游在天津建了“皇船坞”,那么这个船坞里最少不了的就是船。至于当时天津的御船是什么样,却因为史料的丢失而无从查考了。但是,根据国家各相关单位储存的史料,我们也许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 南京的地方史书上曾经有一幅涉及到康熙南巡时所坐船只的绘画,上面画的南巡船只属我国比较常见的内河平底船,船的四周绘有龙的图案,颜色偏深,龙应为黄色。与大家常见的盘龙图案所不同,船上的龙是正在飞腾的腾龙图案。船的一头上翘的比较高,设有一橹,但从图上看不出这艘“皇船”的动力装置是什么。据分析,从船上没设风帆的情况上看,应该是属于人力摇桨或靠撑力作为船的动力,大小上看应该是属于船队中的中小型船只,载员可能在20人左右。 另据清史志记载,每次皇帝出巡,随从船只多少不一,多则上千,少则仅数十,并设有御船处统领大臣,兼管司员、水手长、八品网户人数若干。但位于天津皇船坞的船只应该是历次巡视的“主力部队”,也正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处于九河下梢的天津成为了清帝国皇帝出巡所用船只的集合地。 据估计,这种中型船只一般是四百料至一千料左右的浅船(料为船只载重单位、若干料船即为载重若干石)。这种浅船主要为适应运河水浅的情况,《天工开物》卷九载有这种类似浅船的图样,按它的大小,有用风帆做动力,也有用人力做动力的两种。稍大一点的船一般可以载重1500石左右,船棚高约一人左右,御船基本都有精工雕刻装饰,实木建造。 皇船坞建在广场桥 时间老人总是很无情地抹去历史的记忆,当皇船坞不再拥有“皇船坞口是渔家,杨柳青青拂岸斜。绝似西湖烟厂外,二月烟月一分花”的时候,它也就逐渐被人们淡忘了。那么这皇船坞究竟坐落在什么地点上,也就成了许多天津史研究者一直渴望追寻出的答案。 据缪志明介绍,关于皇船坞的建造位置,已故天津文史专家陈铁卿先生在《津沽杂考·“皇船坞”的砖》一文曾作过这样的认定:现在的胜利公园(百货大楼金街门对面),就是坞的一部分。其根据是1955年在胜利公园附近植树时,曾于地下发现成行大砖,那砖被认为是皇船坞的围墙。但是缪志明认为皇船坞的确切位置应该是在现在的解放桥至广场之间。“根据《长芦盐法志》上说坞为北向,如果皇船坞在胜利公园附近,依其河形,其朝向只能是东北。另据《津门保甲图说》所载《皇船坞图》,该坞实构筑在海河的一个湾道处,而胜利公园直对的却是海河的凸面。所以我认为皇船坞不在胜利公园附近。” 那么,皇船坞到底在哪?缪志明向记者道出了他的看法:“根据道光年间出版的《津门保甲图说》中的《皇船坞图》记载,我们还能够大致考定出其具体位置。从这幅图上看,皇船坞处在海河西岸,也就是和平区的这一侧,图的左侧有一个渡口,那个渡口无疑就是史志上常提到的马家口,现在则已经变成了广场桥。再看河的对岸,有一村落叫季家楼,这个季家楼是光绪年间建老龙头火车站时才被拆掉的,现在已经成为天津站的一部分。另外,《皇船坞图》中还在坞的左侧有炮台一座,这个就是史料中记载的马家口炮台,而马家口尚在广场桥的左面,所以我根据以上的资料认为,天津皇船坞就在广场桥与解放桥之间,现和平区一侧的海河边上,这个判断应该不会有什么失误。” 皇船坞是谁拆的 关于皇船坞最后为什么会消失,目前天津史料中的记载也是非常少的。现在能寻找到的资料,只有《天津县新志》中的一些记录。缪志明说:“嘉庆年间皇船坞被洪水损坏重修后,《天津县新志》中只记载道‘奉裁拆卸’,这个记述非常含糊。说是重修后即拆毁吧,又不符合常理;说是重建多年后拆的吧,年份又不确定。根据我的分析,皇船坞‘奉裁拆卸’应该是在同治以后,因为《津门保甲图说》是道光末年撰写的,这本书中还记载着皇船坞的图,说明那时皇船坞还是存在的。至于此后究竟废于何年,因资料不明,尚难准确判断。另外我还认为,虽然嘉庆年间皇船坞得以重修,但自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来过天津后,清王朝就再也没有一位帝王再来天津,所以可能是因为不再使用,被清廷‘裁卸’的。” 缪志明还介绍说,这座皇船坞虽然是经康熙皇帝批准修建的,但康熙使用得并不多,使用较多的是乾隆皇帝。乾隆到天津来视察,乘坐的都是贮藏在天津皇船坞中的船,多次下江南也是乘坐这里的船。一般是由天津皇船坞中的船在接到命令后,沿南运河至当时的通州,接皇帝再沿河南下,乾隆其中最爱乘坐的,就是在《长芦盐法志》记载的那艘最大的安福舻。 皇船坞里藏大船 当诗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叹皇船坞的时候,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一个干什么的地方呢?”根据嘉庆年间撰写的《长芦盐法志》中记载,原来此坞是奉康熙皇帝的命令,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天津的盐商共同出资在海河边建造,交由天津盐务官员管理的、专门贮藏供帝王出巡乘坐的御船的场所。 最早对此做出过明确记述的,是嘉庆间修纂的《长芦盐法志》。该书卷十五“营建”写道:“皇船坞,在天津城南门外海河闸口三里,北向。康熙五十二年奉圣祖仁皇帝谕旨建造。”毫无疑问,这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便是皇船坞的确切始建年代了。 这以后,皇船坞还曾做过几次改建。根据《长芦盐法志》的记载,第一次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第二次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第三次是在嘉庆六年(1801年)。1801年天津遭受特大洪灾,整个船坞都被洪水淹浸,在嘉庆皇帝的过问下,后经“巡盐御史那苏图奏准”。盐商们又出资将船坞重做修建。此后,便再没有关于该坞修葺之记述了。 至嘉庆七年,皇船坞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四周的围墙共160丈(约合现在512米)。坞前立石闸一座,专门负责与海河相连,“水浅则闭闸蓄留,水涨则启闸疏泄。”又设外坝一座并内坝一座,专门负责“御舟出入坞房,即现开内外坝,随开随闭。内坝口东西各设角门—座,另有大门—座。里面房屋计有:坞房27间、官厅3间、水手房3间、汛房2间、库房7间。 据缪志明介绍,坞内所贮存的皇船,其中最长的有“长九丈三尺(合现在31.68米),宽一丈九尺(合现在6.08米)的御题安福舻座船一只。长八丈四尺,宽一丈六尺的御题翔凤艇座船一只。长四丈五尺,宽九尺五寸的御题行春舫如意船一只。(清朝时期的一丈约合现在3.2米,一尺约合0.32米。)”所谓御题,就是说船名都是皇帝亲自题写的。另外还有“第一舟”、“二号沙飞船”,“三号沙飞船”、“新沙飞船”、“头号湖船”、“二号湖船”各一只,“乌图里船”两只,共计11只。船坞的周围还种植了树木,史书称“林木青苍,颇饶幽胜”。 关于皇船坞的大貌,除《长芦盐法志》及清人诗词中的记述外,还有两帧清代绘图可以给大家描绘出当时的模样。《长芦盐法志卷二十·图识》中描绘道,皇船坞“原系坐粮厅管理,经盐臣金辉奏准,归长芦盐政办理。”这帧图基本可反映出船坞的形状及规模。 第二张图是道光末年出版的《津门保甲图说》。这幅图标识出了皇船坞前后左右的地名,这地名于今天确定皇船坞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从图上看,皇船坞周围种了不少的树,所以在提到皇船坞时,特以“林木青苍,颇饶幽胜”的语句来形容。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