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专家服务三峡工程纪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9日08:03 湖北日报 | ||
6月16日,武汉大学副校长刘经南院士应邀出席三峡大坝永久船闸试通航仪式。 三峡工程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汇聚了多少人的艰辛与汗水,多少人的奉献与付出!武汉大学的科技工作者凭着科学的力量、技术的优势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与无数矢志不渝的追求者们一道,共同铸就了这座丰碑。 享誉海内外的截流巨匠 谈起大江截流,有一个名字业内人士几乎无人不晓:武汉大学年逾古稀的水电工程导截流专家肖焕雄教授。 1997年,三峡工程迎来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围堰顺利合龙,合龙的时间与设计的时间正好吻合,时间之准确创世界截流史之最。而主要研究者之一便是肖焕雄教授。当时这位65岁的水利专家正守候在堤头龙口,数宿未眠。他自豪地说: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还创下了世界截流史上三个最大:截流实际流量最大;截流龙口水深最大;截流施工抛投强度最大。另外,截流过程中戗坍次数及一次坍塌量之大也在中外截流史上未曾有闻。 肖焕雄是三峡工程论证专家组和三峡工程重大科技攻关专家组成员,三峡总公司聘请他为明渠截流现场监理顾问。肖焕雄的大量研究成果在大江截流蓄水过程中得到了应用和验证。他所解决的许多难题都是世界上没有先例的,都是世界级的难题。他主持完成的三峡大江截流现场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研究项目,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11月份,由肖焕雄负责的三峡工程二期围堰深水截流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专家评审,为深水截流这一世界级难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解决方法。 三峡截流主要的技术难题是坍塌。深水大江截流出现局部坍塌是世界性的难题,肖焕雄等经过反复的理论测算和模拟演练,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预防措施。武汉大学在该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实行大江成功截流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破解大江截流尖端难题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攻破了有关三峡的一系列难题。 早从上世纪50年代起,武汉大学科研人员就开始参加三峡工程前期试验研究工作,涉及三峡工程试验、研究的许多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在为三峡服务的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武汉大学学科优势,围绕三峡工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全校有7名专家成为国家三峡工程专家组成员。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进程的推进,引出了长江泥沙淤积、变动回水区的河道演变、坝下游冲刷及河型转化等系列问题。武汉大学专家引入现代数学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混沌等对水沙灾害的形成机制进行预测;致力于河流模拟方法、混交模型预测技术和微模型技术的研究;1986年以来,水利水电学院承担了三峡工程项目124项,其中1996年以来81项,总经费4800余万元,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近20项。 1998年,在参加三峡工程安全投标中,三峡水利枢纽大坝及厂房二期监测工程一举中标,合同经费达1572万元。为了完成这一关系到三峡工程安全运作的项目,武汉大学专家先后赴美国、澳大利亚进行大坝工作性态数学模型和多媒体模型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并在大坝安全信息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大坝技术、大坝风险评估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多测点建模技术居国内外领先水平。 为工程施工装上神眼 三峡工程总公司多次邀请武汉大学专家专程讲授有关GIS和GPS的知识;武汉大学承担了三峡工程施工中的大量测绘任务;武汉大学专家运用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为三峡文物的保护、复制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测绘高新技术用于三峡工程灾害监测,如滑坡、崩岸、地震等的预测监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峡工程施工期的主要任务是土方的开挖、填筑和混凝土的浇筑。三峡主体工程的土石方开挖量超过1亿立方米,用人工量算方法计算一个阶段的工程量需一周时间,且每100立方米就可能造成千余元的损失。武汉大学研制的测绘信息管理系统就像童话故事中的千里眼一样,解决了三峡工程开工多年未能解决的土石方开挖边界问题。它的“辨认”结果比人工计算提高精度10倍以上,而且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武汉大学完成的坝区测绘管理系统,改变了传统测绘管理的手段,支持测绘数据的动态与更新,实时的数据资料能及时反映工程的进展情况。既为三峡工程提供了高效率、可靠的处理手段,也为工程建设单位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