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多次爆发水灾 三个皇帝封堵一条海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03日03:43 天津青年报 | ||
清嘉庆六年(1801年),天津城遇到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洪水以野马脱缰之势滚滚而来,芥园段大堤被同时冲垮了几道裂口,洪水夺路上岸…… -本报记者黄卫 随着夏季汛期的到来,防汛又成了人们关注的又一个话题。海河流域是我国洪、涝、 水围城爬墙三米六 市社科院罗澍伟教授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与清嘉庆六年(1801年),天津城遇到有史以来两次特大洪水,而且爆发洪水的时间都在农历六月,不同的是,1604年的洪水从东门的海河决堤上岸,1801年的洪水从西门外的芥园决堤上岸。罗教授介绍说,当时的天津卫城长9里13步,高2丈5尺,城垣内用实土筑成,外用城砖包砌,并设有4门。天津城垣东距海河220步,北距卫河(南运河)200步,在如此短的距离之内,泛滥的洪水很快将天津包围。洪水与护城河水慢慢爬上了第一级城砖、第二级城砖,一直爬到第二十四级。从保存下来的一块当年的天津城砖的厚度可以算出,一块城砖的厚度是15厘米,24块城砖就是360厘米。在大水的包围下,天津成了名副其实的水中孤岛。 由于大水上涨,不但城内的积水未能及时排出城外,相反,城外的洪水通过城角的水坑暗渠冲进城内,倒灌进居民的家中。当城外的洪水爬到第二十四级城砖时,城内的积水也达到五六尺深,城内的交通彻底被断绝,来往出入只能靠小船作为交通工具。大水退去,城内的大部分民房都墙倒屋塌,满目疮痍。 补城池南移一百步 罗教授说,在进入清朝以后,天津遭受洪水的侵袭愈发频繁,可以说,清代的水旱灾害,具有“无年不灾,无处不灾”的特点。因此上,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于兴修天津的水利非常重视,在康乾盛世之时,天津的水利得到一定的加强。 天津建卫以后,多次受到洪水的袭扰,城墙被淹了多次,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在明代天津的城墙只修过两次,而到了清代自顺治到嘉庆的150年里,天津城就被重修了12次。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城、濠皆被洪水损坏,当时落籍于奉天的朝鲜族大盐商安尚义、安歧父子捐巨款重修全城,在旧的基础上将全部城墙落地重建。重修后的天津城,城垣高1丈9尺8寸,垛高4尺2寸,合计2丈4尺,比以前的城墙矮了1尺,共有城垛1454个。城基则为3丈2尺,上宽1丈9尺。城东西宽504丈,南北长324丈,城周长1626丈6尺,合9里2分。东去海河220步,北抵卫河300步。如果史书记载无误,那么这次重修天津城将原来的天津城向南移了100步。 保漕运整修北运河 原市水利局专家李思恭介绍说,天津人称“九河下梢天津卫”,主要是指上游流入天津的河流水系较多,主要有南北运河、大清河、永定河与子牙河等河流。但由于入海口小,不能很快将上游来水很快排泄到海中,因此才会形成洪灾。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王对海河的上游水系进行了整治,重点都是在北运河。 据介绍,除道光六年(1826年),清政府曾试行过一次海运外,在其他时间,一直都是延续明代的漕运制度,每年从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八省征收漕粮和白粮近400万石,主要用于皇室食用、官员俸米及八旗兵丁口粮,因而漕运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北运河发生洪水,洪水在北运河武清县杨村段筐儿港发生决堤,使河道运输受到影响。康熙三十九年,康熙来到筐儿港亲自视察,令牛钮等人在决口的地方修建20丈宽的减水坝,挖掘引河,河岸两侧修建防护堤,一直通到宁河七里海,可以从减水坝的缺口处流入引河,不会造成运河的航运隐患。 李思恭说,康熙修建北运河的筐儿港引河,一方面保障了运河的安全,同时也保障了漕运的安全。从康熙四十九年,牛钮等人在筐儿港立的“导流济运”碑可以看出,保障漕运是整修北运河的主要目的。 清河道设立水利局 人们一定记得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十三阿哥允祥,这位有勇有谋的人物和天津水利还有一段不解之缘。雍正三年,海河流域发生大面积水灾,损失惨重。为了防止京师受损,雍正令允祥与大学士朱轼共同负责兴修京师附近的水利工程。在允祥的建议下,清朝设立了四个水利局,天津水利局就是其中之一。 据记载,当时共设立了直隶京东、京西、京南、天津四个水利局。南运河与臧家桥以下的子牙河、范家口以东的淀河作为一局,归天津道管辖;永定河为一局,设立河道官员;北运河为一局,由通永道管理;苑家口以西及北京以南的河流归为清河道管辖。当时的天津、清河两位道台专门管理河务,所属州县的财政、粮食、司法等权力由该处的知府负责。可以说,天津是第一个有专门水利局的地方。在设立专门水利机构后,允祥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对天津的蓟运河河堤进行加固、建设水闸、疏浚入海口。雍正六年(1728年),开始拓宽筐儿港分洪的减水坝。在雍正七年,将筐儿港旧坝扩宽到60丈,并改为修筑长堤,疏浚了贾家口水道,使运河洪水可以分流到七里海,使此处周围百姓免于洪水之苦,以后虽然也发生过决口的事件,但造成的危害就小多了。同时,天津海河上游的南运河与永定河在允祥的监督下,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缮。 建新渠重点导积水 乾隆年间,天津已经成为一个繁华的城市,城市的安全已经深受皇帝的重视。乾隆四年,乾隆帝批准孙嘉淦申请的疏浚天津水利工程:在东门外修建至咸水沽的叠道,抵御从咸水沽临海处的海潮;疏浚贺家口、河家圈、双港、白塘口四条疏水引河;新建两条引河,一条从陂水洼起,绕药王庙至北里口,通向白塘口石闸,另一条从大淀开始,绕大韩庄到咸水沽,使积水全部进入海河。另外,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高斌的建议下,乾隆批准兴修春季水利工程:首先挑挖了天津塌河淀东至蓟运河旧河道,使河水可以从此直接排入大海;同时开挖高家嘴至贾家口旧河道,使津城东北一带的积水可以排入海河;在静海芦北口一带,高斌将河渠全部挖通,各个村庄的积水都找到了出路;在南运河又修建了一条引河,免去了南运河畔居民的洪涝之苦。
笑翻天:难以抵挡的开心风暴 享受酷翻天开心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