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许智宏:我不敢奢望成为第二个蔡元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7日16:35 中国《新闻周刊》 | ||
本刊记者/李楠 在关于北大改革的热闹的讨论中,许智宏,这位北大百年历史上第28位校长显得有些沉默。在讨论中备受责难的是张维迎,在媒体上露面阐释改革的是闵维方,身兼北大人事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的许智宏却很少说话。 许智宏,1965年毕业于北大生物系,是知名的生物学家。接替陈佳洱担任北大校长的时候,他的职务是中科院的副院长,这一职位他一直兼到今年2月才正式卸去。 7月9日,许智宏在出席一个论坛的间歇就北大改革的话题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 “即使北大不动的话,再过5年, 还是国内第一流的大学。 但是15年以后怎么办?” 新闻周刊:大家在评论这次改革时,使用最多的形容词是“激烈”,您同意吗? 许智宏:北大这场改革不是突然来的,实际上在我来北大当校长之前,北大已经开始实行“定岗”的制度,每年我们都有一部分教师从高的岗位上下来,从教授的待遇变到了副教授的待遇,也有人从副教授的待遇变成了教授的待遇。北大用人制度的改革已经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很长时间,每年都在做一点。 “211工程”评估时候,很多外校来北大评估的教授都说,你们北大在国内是一流的,这无可否认。但我们对你们的要求是,不能满足于国内一流,而且要当世界一流。所以我必须要确保我们的队伍是第一流的,当然我不是说我们一天两天或者一年两年就要达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新闻周刊:您的意思是,北大改革的动力是来自于自身的紧迫感? 许智宏:我坦率来讲,即使北大不动的话,再过5年,还是国内第一流的大学,我想这没有问题。但是10年以后,15年以后怎么办? 我们也有外部的压力,北大在全国兄弟大学中有最多的重点学科,80多个,北大化学学院所有的学科都是重点学科。而有的学校只有5个、6个重点学科,他们可以每个学科投1000万,可我不行,每个学科投100万我都拿不出这么多钱。所以,北大必须有另外一种思路,让人更能干,更厉害。 我们同时还要有配套措施。为什么我们的改革方案不能马上实行呢?就是要准备好配套措施,对于年轻教师,怎么培养他们,你不能光给他压力,不去培养他。 我们3年前就开始考虑学术休假的问题,这是国外通用的惯例,老师在工作几年以后有一年时间,到国外或国内的学术机构去进修,带薪休假。我们现在这个还不规范。 “他们的批评,甚至有些过激的言论,我完全理解” 新闻周刊:改革方案引起了一些自身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年轻教师的激烈反对,甚至发展到人身攻击的地步。您事先想到这种局面了吗? 许智宏:这是肯定会有的。北大向来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中国哪一场改革是百分之百的人同意的?北大尤其是。 北大人的个性是非常强的,北大教师、北大同学都有非常强的个性,所以我完全理解。他们的批评,甚至有些过激的言论,这些都没关系,这就是北大的风格。作为北大的校长来讲,我对此一点也不感到奇怪。 新闻周刊:支持改革的人说,有些对改革持反对立场的人过于关心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北大作为一个整体的利益。您对此怎么看? 许智宏:不能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像校长一样(思考问题)。因为作为校长,毕竟对全校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作为一个教员来讲,他总站在自己的角度,可能平时对全校的事情根本不关心,这时候就要给他一个更全面的看法。可能以后我们要跟教师们有更充分的沟通。 北大有70%的教师是支持改革的,改革向来就是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 新闻周刊:有人评价到,北大的这次改革可能是继蔡元培先生改革北大以来最激烈的一次,也有评价说,许智宏校长可能成为北大历史上的第二个蔡元培。您本人怎么看待这种评价? 许智宏:我不敢有这种奢望。说实在的,我向来是一个低调的人,总体上来讲,也是比较温和的人。我看到有些媒体讲什么“休克疗法”啦,我也很吃惊。 我想,作为北大的改革来讲,一个大方向我们需要,看看符合不符合大学改革的方向;改革是要逐步推进的,方向不能变,改变大锅饭的体制,改变大家的预期,岗位要公开等等,这个不能变。 但实际做法我必须采取一种比较稳妥的,操作上可行的措施,step by step,一步步地往前进。 可以讲,北大是一个高度异质化的社会群体,有的院系大几百个人,小的几十个人,一个学院内部都不可能将一个措施完全推行,所以等改革方案完全出来了,我们可能也会找一些条件成熟的院系先做,有些困难的先放一放,这符合中国改革向来的一种做法,比较稳妥。 新闻周刊:改革方案的第一稿还有一些比较有锐气的措施,比如讲师和副教授的流动比例,但第二稿就已经把这些全都去掉了。 许智宏:其实第一稿我们也没有说完全照那个数字做,可能有些院系误解了,以为一定就要一刀切。现在我们把这个数字去掉了,就使这个方案更有弹性,北大有那么多学科,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很大差异,文科跟理科有很大差异,理科又跟医科有很大差异,你不可能一下卡死。这个权力我们现在放给院系了。 新闻周刊:除了体现在方案文本上的妥协,改革在执行中总是会有一些歪曲,这是不是会进一步削弱改革的力度? 许智宏:我们现在还没执行呢。你可以继续关注,我们很快还会有第三稿出来。 “我们有理由给北大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 新闻周刊:有人讲,学生是天然的改革的拥护者,您怎么评价学生在这场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许智宏:我们把改革的方案放在网上让大家讨论,学生积极参与。有好多学生讲,如果改革改得好,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北大的学生是来自全国最好的学生,我们有理由给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要想提供最好的教育,最关键的就是教师队伍,我们需要有第一流的教师来保证第一流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同学们会支持我们的改革。 新闻周刊:据我理解,北大的改革方案是要给老师们压力,督促他们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科研上多花精力,相应地用在教学的精力就必然会减少,这是否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对学生利益的损害? 许智宏:我们强调北大的教师必须是两性的,他必须要做很好的研究,同时必须进行很好的教学。作为北大来讲,我们一直鼓励优秀的教师特别是教授给本科生上基础课,我们70%的基础课是由教授来讲授的。 北大作为研究型大学,我们每年研究生的招生数要比本科生多一点,但是本科生教育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讲仍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绝对不会单纯地以科研成果来评价教师。北大教师的教学任务已经相当重,但我们承担的科研任务比一般的教学型大学多得多,所以坦率来讲,北大老师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新闻周刊:您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许智宏:大学主要有三重任务,创造知识、传授知识和服务社会。 新闻周刊:在这三者之中,大学最主要靠哪部分来为自身赢得声誉? 许智宏:怎么说呢,如果单纯为创造知识,那么我们没有必要办大学,我们有科学院、社科院,都是搞研究的,他们就是创造知识的。我觉得大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 声明:本稿件为中国《新闻周刊》独家提供新浪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订阅新浪体育新闻,送你皇马球票让你亲历五大球星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