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卖官”真相调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30日12:15 南京《周末》 | ||||||||
■本报记者 赵 磊 实习记者 施 虹 券商的生计状况如同一个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让人忍不住要把关注的视线投入其中。即将于9月1日实行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央行公布的2003年第5号令,以下简称“5号令”)激发出的如此效果,令央行始料未及。陷入“悲惨世界”的券商急不可耐地跳出来诉说这个政策对他们的巨大不良影响,央行有关人士不得不因此站出来进行“安抚
与此同时,一条消息通过媒体的报道不胫而走:技术上已经破产的券商正在采用“卖官”的手段挣扎过活 。有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在杭州,只要能拉来1000万元资金,就可以做营业部副总,拉个几百万就能做客户部经理。一直站在被艳羡“塔尖”的券商们真的已经狼狈至此了吗? 自救行为 “这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却被‘妖魔化’了。”深圳一家证券营业部的一位客户经理用很习以为常的口气回答记者关于券商“卖官”的事情。他表示,现在银行也有很多类似的挂名官员,因为他们是银行的大客户。 吸引足够的资金,是券商目前最现实的课题,因此“出卖职位”就成了解决方案之一。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券商“卖官”在业内早就是公开的秘密,证券行业尽管已经是强弩之末,但大家伙都把希望寄托在行情一旦反转之上,于是在这个“地下市场”交易的双方大有人在。如果拉来的资金量不够大,弄不上什么职位,那么好处就是“抽头”。 为一探究竟,记者随后以经纪人身份拨打了国内几家券商营业部的电话。一听说记者能拉来客户,无一例外,几家营业部态度客气得有些让人受不了。他们都称,只要能拉来客户,并且交易量又比较大的话,好处记者自然是要分大头的。但当记者问起好处怎么分配时,有一家营业部明确表示,赚50万,记者可得40万!其他几家则称,要根据记者拉来客户的交易量来定。 看来,一度被暴利催肥了的券商如今确实落入了似乎一眼看不到尽头的“黑洞”中。据中国证监会的官员称,截至2002年11月,中国证券公司的年度亏损总额不包括委托理财业务所发生的亏损已经达到220亿元。在“2003年中国并购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表示,目前除了四大银行之外,还有120多家商业银行,包括证券公司这一批金融机构中已经隐藏着不少问题,有的已经资不抵债,这样的机构在两三年内要支撑下去很难,因此明智者会在2006年前,主动寻求合作伙伴。 事实上,在今年6月下旬的庄股跳水事件中,就有人揣测,这和券商的资金链出现危机有关,国内资本规模最大的券商海通证券也被牵连其中。 生计压力 “现在的营业部真不够意思,一收盘就停水停电。”7月24日下午,在南京市一家营业部的散户大厅内,正玩着扑克牌的孙先生边擦汗边发牢骚。 每天下午一收盘,像孙先生这样的职业股民就没事干了。离晚饭时间还早,大家便聚在散户大厅里打牌、聊天,消磨时间。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家营业部一收盘就停止供应开水。这使得孙先生抱怨至今。 在孙先生的指点下,记者才知道,他所抱怨的“停电”原来是发生在洗手间。孙还告诉记者,以前洗手间里放的都是洗手液,可现在连肥皂都不放了。不过,孙也坦言,这家营业部其实算是不错的了,以前他在的那家“连手纸都不放一张”。而这正是导致孙先生“转会”的直接原因。 7月25日,南京的气温高达37摄氏度。孙先生所说的“洗手间里连手纸都不放一张”的营业部办公区内,没有空调和冷气,只有一台电扇在呼呼地转着。说起现在的光景,该营业部的一位客户经理颇为无奈地向记者讲述了一张纸的故事。 以前日子好过时,这家营业部为了体现企业文化,曾要求员工将一张纸的正反面都要使用。不过那时只是为了表明一种姿态,并没有派专人检查。随着营业部的日子渐渐难过,营业部开始派专人检查这项工作,谁不遵守这项规定就要被罚款。 一位在保险公司上班的股民还向记者“爆料”:由于大户室闲置过多,那家营业部正打算将这些大户室租给他们公司;而且虽然那家营业部不少员工加薪了,但这也是建立在裁员的基础上。当记者向那位客户经理询问裁员一事时,其不愿透露具体人数,只称“有一些”。 明日黄花 7月26日,常州一家证券营业部的分析师在和记者细数券商这10多年的历程后,顿发“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感慨。谈到自己所在的这家公司,这位分析师坦言:“今年其实也很疲软,不过因为公司比较大,加上前些年坐庄坐得不错,所以还勉强可以支撑。不过已经明显有明日黄花的感觉了。” 该人士宣称:“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第一批从事证券行业的工作人员90%以上发财了,没发财的肯定是违法被抓了。”据他介绍,当时的一般从业人员年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而高层主管一年最多的时候甚至可以拿到超过一百万元。这在10多年前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而且这些还只是可以公布的正常收入。 “在1994年以前,证券行业的整体形势不错。但1994年大盘一度下跌到300多点,此时证券公 司日子很是难过,一些营业部因为资金问题不得不廉价转让。但这只是短暂的一段苦日子,1995年以后,证券行业再度复苏,此后连掀高潮。证券公司有句行话叫‘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那时的行情就验证了这句话。”“以前开一个户资金起码得有30万-50万元,因为那时供小于需。现在开户只收登记费,不需要保证金,这里面的差距已是不能说的了。”讲完过去的好日子,该人士摇摇头,一声叹息。 说到现在的情况,该人士用了“相当不景气”一语。他告诉记者,听说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已经有多家营业大厅关闭了。而现在从业人员的收入和以前也根本不好比,一年一般也就两三万的收入。并且从业压力相当大,每个人都有相当高的客户额,一般而言很难完成,有时候拉不满客户,就只能把散户也计入业绩,再不行,那就只有被扣奖金了。 “我个人认为证券行业走到今天这一步还是由市场决定的,饱和了当然得有人退出,这很符合市场规律,不然这一行不可能再有长足发展。这其实也是市场自我规范的一种表现。”他最后分析道。 激活方案 记者的一位朋友对股市的热情曾经不亚于当年追女朋友,但在亏了好几万后,他几年前就已“洗手不干”了。记者在和他聊起券商的境况时,其语气中充满幸灾乐祸的味道:“怎么可能说不行就不行了呢?我看还是不要抱怨交易不活跃,应该先把自己管好。”他告诉记者,券商一直被称为主力。“什么叫主力,还不就是和庄家一样,专套中小股民。”此时,已多年不炒股的朋友语气变得激烈了。 国泰君安的一项研究表明,自1997年以来,沪深股市每年下半年的成交金额均明显低于上半年。一些业内人士据此推断,已经持续了6年的“上半年篷头未起,下半年高潮难现”的情况,今年同样可能出现,最终导致全年股票交投难有太大的起色。 统计资料显示,去年沪市一至四季度的股票成交金额分别为4836亿元、5225亿元、3934亿元和2964亿元,上半年成交金额比下半年高出3163亿元。而今年上半年沪市股票总成交金额为11399亿元,只比去年同期的10061亿元高出1338亿元。 有人提出,面对市场交易不活跃的情况,应该通过增资扩股来壮大券商的实力。但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林义相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明确反对这种观点。林表示,如果不改善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不改革券商的经营机制,不加强券商的业务规范,那么,资金越大,问题会越大,黑洞也就越大。 林介绍说,券商往往是在牛市的时候积累了风险,到了熊市这些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而券商的“丑陋”表演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建“老鼠仓”转移财富;费用最大化;分配最大化。 “穷庙富方丈”。一个奇特的现象是,一方面券商潦倒不堪,另一方面,一些特殊的从业人员却反而积累起了巨大的个人财富。券商成为一些人为转移公共财富而设置的一个巨大的老鼠仓,这是中国券商风险的根源和本质所在。联合证券在赣能股份上的“表演”可谓这种“老鼠仓风险”的经典诠释。1998年,联合证券在赣能股份投入巨额自营资金,但经过了“5·19”的超级牛市之后,联合证券在这个项目上竟然不可思议地出现1500万元亏损。据报道,联合证券之所以出不了货,其原因是有数位高层人士借公司自营机会设立个人账户,通过各种融资方式大肆买入公司自营的股票,为己牟取巨额的不当利润。而这家在成立时规模仅次于申银万国的证券公司,到了2002年已经完全陷入瘫痪状态。实际上,熟悉中国证券市场具体操作的人都知道,联合证券的这个例子不过是中国券商一种极其普遍的“生活方式”。 从1992年至今,中国股市上涨了14-15倍之多。从证券行业的总体情况来看,券商的数量、从业人员并不多。为什么股市上涨的时候,券商没有借机做强、做大?林认为,这是因为在股市好的时候,国有的证券公司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利润积累,本来可以储备起来的利润,或是通过“老鼠仓”转移了,或是通过大搞买房装修、增加员工福利等消耗掉了。林告诉记者,一些大的营业部一年的管理费用能花费1个多亿。 基于以上观点,林认为单靠政策利好,或是新一轮牛市行情,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券商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林看来,激活券商的关键在于打破行业垄断。林说,老外可以进来了,现在也该让民营资本进入这一行业。 林解释说,让民营资本进来不是要“打败”现有券商,而是要对现有模式形成冲击,救治他们。“只要改变一下,他们就能活过来。”林还提醒记者,要把规范经营的民营资本与那些掠夺性的民营资本区分开。因为那些进入证券公司的新股东,由于一开始便承担了以前的巨额损失,往往会在以后的经营活动中不择手段,通过种种违法违规活动,从证券公司“捞回”高昂的入门费,这使得证券公司无法通过重组规范经营来改善经营业绩。 相关专题:南京《周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