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始研制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卫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7日16:33 中国航天报 | |
中国航天报记者胡群芳通讯员陈国英 继东四大平台、地球探测双星计划之后,一颗闪亮的新星又即将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国防科工委、环保局、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等国家有关部门的联合行动下,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简称环境一号星座)成为今年立项的又一新的卫星工程。这是中国首个以灾害和环境监测为主要用途的卫星监测体系。该项目已被纳入中国“十五”期间的民用航天发 院士建言得到批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减灾委、国家环保总局就联合提出了建设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的建议,陈芳允等院士也提议先发射一颗环境卫星以满足我国的实际需要。直到2002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建设计划终获国务院正式批准。目前,卫星研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据五院有关人士介绍,按照计划在“十五”期间建立的环境一号星座,将先期建成2颗光学遥感小卫星AB星和1颗雷达小卫星C星组成的星座系统,简称“2+1”方案。这三颗小卫星预计在2006年左右发射,以初步形成对灾害与环境进行监测的能力;2006年到2010年期间,再发射2颗光学小卫星和3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以实现对中国灾害与环境的动态监测。 在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环境一号星座将利用其“天眼”对地球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灾害发生进行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动态监视;及时反映生态环境,灾害发生、发展的过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灾害进行快速评估;并结合其它有效手段,为紧急救援、灾后救助、重建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三颗卫星的研制单位,五院东方红卫星公司已经对环境一号诸星的研制方案、各分系统的要求和计划流程做了详细的部署,重点提出了全面满足用户要求,贯彻三化思想,整星立足于使用CAST968平台成熟技术;新技术选用与用户需求和小卫星发展相适应;采用集同工作的研制方法,快、好、省地搞好星座研制的指导思想,且在7月中旬首次有五大系统参加的大总体会议制定的构架下,全面展开了研制工作。截至目前,环境一号星座工程中的AB双星已经由五院东方红卫星公司完成了详细的初样设计工作,预计11月底对其电性星产品进行验收,尔后开始对整星实施测试;C星研制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紧张进行。 环境卫星用途广阔 据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秘书处方志勇处长介绍,通过环境与灾害监测系统的先期三颗星的“服役”,将改变中国目前的灾害监测方式。中国目前的灾害监测信息收集主要依靠气象、水文与地震前兆观测系统,然而由于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多发性的特点,现有的监测体系无法满足灾害管理的需求,经常出现监测预报所需的空间数据不足、评估手段落后和实时性差的问题。 新的监测系统建成使用后,观测周期将被缩短至30小时,而现有海洋卫星和资源卫星的观测周期分别长达7到20多天。此外,它的观测宽度可达720公里,地面分辨率为20米~30米,监测预报的范围覆盖所有常见灾害比如洪水、干旱、台风、风暴潮、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与草原火灾、农作物病虫害、海洋灾害、荒漠化和沙尘暴等。 目前,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正在筹建中国减灾中心,长期固定的收取卫星信息、分析利用信息,改变当前卫星资源以科研化应用为主而没有业务化运行系统的局面,以期能最大效益地利用卫星资源。 环境卫星投入使用后,将使我国的环境监测预报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据悉,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手段还基本停留在地面常规阶段,无论是监测的时间与效果,还是监测的深度与广度,都不能满足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利用卫星技术,可以快速、大范围地观察大气、土壤、植被和水质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定期监测,预测生态质量变化趋势;为污染事故的预警和应急提供技术支持;还可实现边远地区环境质量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国家环保总局对环境卫星遥感工作高度重视,特地聘请国内卫星遥感应用和环境等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环境卫星遥感应用专家委员会,希望在其指导下开展环境卫星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解决环境卫星建设和应用中的各种技术难题。同时还成立了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卫星中心筹备办公室。 环境星座利国利民 由我国倡导的包括环境一号星座在内的环境与灾害监测卫星系统已经纳入联合国全球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体系之中。在近期目标“2+1”方案建成后,其中一颗光学小卫星还将与亚太地区国家合作,成为亚太多边合作小卫星。最终建成的长期目标“4+4”方案,即建成由4颗光学星和4颗雷达星组成的星座,将满足国内外对环境与灾害监测的需求。专家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建成环境星座,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建成环境星座后,会把所掌握的卫星信息通报给相应的国家,并为其它合作国家提供环境与灾害监测服务。 此前,中国还和欧空局、日本及亚太有关国家,就该星座的合作问题进行了讨论,其星座的国际合作,既包括星座建设的合作,也包括星座卫星数据应用的合作。届时,中国的卫星应用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不仅仅是应用范围的扩大,而且将融入世界的怀抱为更多数人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