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美元又在“磨刀霍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5日14:51 中国《新闻周刊》 | |
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在本月初美国财政部长斯诺访问中国之际达到了高潮。随着斯诺的空手而归,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虽呈降温之势,但兹事体大,考察美国此举的政治逻辑,回顾汇率之战的历史脉络,理性地考察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对于国人颇有裨益。 竞选连任前途未卜,失业问题伤透脑筋,我们的布什总统开始对其他国家骂娘了。为 斯诺向中国提出一个古怪的要求:我们这些庸人,平时可不会闯进商店,对店主说:嗨,老板,你的货卖得太便宜了!然而,强大新兴货币的出现,却总能挑起大人先生们为政治目的调整汇率的鲜活欲望。 二战之后的二十年间,一如两次大战之间曾经出现过的局面,只有两种主要国际通货——美元和英镑。可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期,英镑的地位被大大削弱;而日本与西德经济勃兴,取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日元与德国马克也一跃成为两种新兴的主要通货。 美国的厂商、美国的政府,对日元和马克怨声载道,指责它们蓄意保持低汇率,却使得美国工人们再也保不住自己的饭碗。尼克松政府对德、日施压,要求两国重新评估其通货。德国人照办了,日本人却说了“不”。美国财长约翰·康纳利怒不可遏,想尽法子教训日本。他抱怨日本的“管制经济”,抱怨日本人不按规则出牌。 当时各方都在互挖墙脚,指责对方才是大闹世界经济的罪魁。美国人怪罪欧洲人尤其是日本人,说他们发展得太慢;而欧洲人和日本人则一道控诉美国在向全球出口通货膨胀,并利用其国际货币体系支撑自己的军事干预主义行径(越战期间这种怨愤达到了顶点)。 最终,在1971年8月份,美国以破坏国际货币秩序为手段,迫使日本对日元进行重新评估。美国人先是单方面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这就摧毁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继而纠集欧洲国家强迫日本接受了对美元幅度为16.9%的重新估价。日本财政大臣为此甚至威胁说,如果重新估价调到17%的话,他将剖腹自杀! 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并未终结行动主义的货币政策。20世纪70年代初的乱局在80年代中期以浮动汇率的形式卷土重来。为此,西方主要国家的财长们先是议决迫使日元与马克降低对美元的汇率,又在1987年努力维系汇率的稳定。 历史总在一片喧嚣中黯然收场: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非但没有制止通货膨胀,反而开启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潘多拉魔盒。而十年后,使日元汇率迎合美国人口味的努力,更被视为日本泡沫经济的始作俑者,让众多日本人痛恨不已。 而今,美元又在觊觎两种新生的或新近才变得重要的通货——人民币与欧元。美国人遥想上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来自亚洲的巨大威胁,多半心有余悸,而面对获得巨大贸易顺差的、蒸蒸日上的人民币,这种担忧更来得变本加厉。何况,美国人手中还握有一张王牌——其他国家巨大的美元持有量,据估计,美国国债有46%是在海外。 双方于是推起了太极。美国人的底气何在?来自于世界其他国家的财政的确与美元的命运休戚相关。可是,这些国家也能以抛售美元相威胁。 尽管上个世纪70年代距离我们已经显得那样遥远,但中国政府完全可以从那一幕历史戏剧中汲取教益。其中,最为明显也最为切近的一条便是,要想在汇率问题上与美国进行旷日持久的角力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美国政府受到国内主要利益集团施压之际。可以想见,后者会不遗余力地借助强有力的院外游说争取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然而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也应当吸取教训。先前由政治驱动缔造的国际汇率体系纰漏百出,并激化了国际间的紧张局面。 就汇率问题大动肝火,着实是一种意气用事。一旦国内经济出了问题,只知道枪口对外,横挑鼻子竖挑眼。这种行为既不健康,又不成熟,既不“仁”,亦不“智”,但所幸尚未错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怕就怕在完全把经济政策与苛责外国等量齐观,制造新的贸易壁垒。或许在短期之内颇能尝到点甜头,但如果我们目光长远一点,就会发现此举只会到处摧毁财富,砸掉饭碗!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话:88387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