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中解读姿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4日10:35 华夏时报 | |
太阳星城爱心之旅特派记者 韩雨亭子 其实,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细节”组成的,我们可以从很多的“细节”上去体味社会环境的文明质量与人性尺度。在这次“爱心之旅”中,我们也由最初对宏大的现实概况进行采访过渡到了对一些“细节”的关注,而这种“关注”恰巧又是构建残障人士生活品质一个重要的步骤。同时,在我们这次采访中也遇到了一个残障朋友的质问和 江涛,是安徽芜湖某中学的一名高级教师,曾为中国奥林匹克输送了自己培养的六名学生。在芜湖很多人眼里,他绝对是一名值得学习的成功人士。江涛告诉记者说,他在上中学的时候由于化学试验而丧失了两只手臂。开始,他也曾一度为此而心灰意冷,甚至对生活本身丧失信心,导致这种结果有两个因素,一是主观因素,二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自己暂时还无法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客观因素便是那些异样的眼神。这些异样的眼神有嘲讽、惊讶,同时也有那些怜悯、同情,这些眼神让他时刻都能感受到自己身体存在的缺陷。江涛说:自己干着与普通人同样的事情,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过了常人。那么,既然都和大家一样,就不应该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从江涛的角度,那些异样的眼神便是一个让他难以接受的生活“细节”,而这个“细节”的最大特点便是时刻在暗示自己是一名“特殊的人”。与那些异样的眼光相配套的便是那些貌似关怀的语言,这些语言有可能时时刻刻的在刺伤他的自尊。江涛说,他最不喜欢别人一个劲的追问他在日常生活上与普通人的不同点,更不喜欢别人过度的夸大自己是如何如何克服生活的不便,而走向成功之路。他说:这种夸大的描述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它是以出卖自己的伤痛作为代价,这样的夸奖,我不喜欢。 与江涛有着同样感受的是江苏的残障朋友李一平,李一平是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某处的副处长,在个人事业上也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李一平也是一名肢残人士,自小便依靠拐杖行走。在她的意识中,自己除了在行走方面显得比较不便外,其它方面并不输于任何人,也并没有与其他人有着什么样的不同。她说:我们经常可以在公交车上发现“残疾人专座”的字样,虽然,相关部门在设计这些字样时的初衷是良好的,但它极大的刺伤了我的自尊心,我宁愿站着,也不会去坐那些“特殊”的座位。但有一次让她感到很温暖的是,她和同事在街上散步,由于同事走得很快,所以让她显得很吃力。她试图提醒同事要顾及自己的行动不便,希望同事们走慢一点,结果同事告诉她说,他们几乎忘记了她是一名肢残人士。她说:同事们的这句话让她感动了一晚上,睡不着觉。虽然,这只是一个比较小的细节,但让她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同时也间接地改变了她对这个世界一些比较极端的看法。 随着中国经济与现代文明制度的发展,一些人性化的细节也悄然地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可能是由于文化意识与传统的原因,我们还是在很多关键性的细节处理上,总显得“缩手缩脚”,冷漠和歧视似乎依然占据着一定的空间。看来,彻底的消除对残障人士的误解,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