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高票价会是死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2日10:03 信息时报 | |
作者:贺贝 近日,两则报道引起了人们对粤剧的关注。一是八和会馆在广州修复开业以及粤剧大巡游万人空巷的盛况。二是“广州之夜”粤剧演出时,手机乱响、孩子乱叫、观众脱鞋盘腿等诸多不礼貌举动,影响了剧场秩序和演出。有人把这归咎到“低票价”上:“三四十元的票价怎能让真正懂艺术的人走进来?”他们提出,高档的粤剧必须设高档的票价,才能有高 这种看法十分片面,高票价是粤剧复兴的死穴,千万不能听信。 粤剧传统上是一种俗文化,跟听“讲古”差不多。以前的粤剧场,台上在做戏,台下在叫卖“湿水火柴、发毛烟仔”(广告式的反语),没有人认为这会“影响秩序”,反而觉得是“好戏”才有的热闹。虽然粤剧早已转向高雅文化,“湿水火柴”的叫卖成了历史,但“俗文化”的观念并未得到多少改变,一般人都不会意识到粤剧场是个艺术殿堂。其次,目前高雅艺术的普及程度还相当低,连芭蕾舞、歌剧、交响乐这类人人认可的高雅艺术,观众尚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和欣赏“规矩”,对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并不怎样的粤剧场,要观众表现出“高素质”,未免是过于苛求。 更重要的是,目前广州忠实的粤剧观众已寥寥无几,粤剧大巡游时虽然捧场者众,但吸引他们的是巡游的喜庆而非粤剧艺术。作曲家郑秋枫认为,现时粤剧观众只剩下“二三千人”,指的也许只是“铁杆拥趸”,但观众的日趋老化、日益减少,已是惊人的事实。“高票价”或者能保证观众的高质量,但对一般的粤剧爱好者,却成了“票房毒药”,更别想“拉拢”那些“爱理不理”的市民。曲高和寡的结果,也不符合市场规律。 事实上,“低票价”和观众素质并无多少关联。粤剧观众的“低素质”,并非因为票价过低,而是缺乏应有的观赏水平。要把粤剧从俗文化中摆脱出来,是个漫长过程,目前最重要的是多做推广普及工作,在提高粤剧质量(人才、剧本等)基础上培养观众,争取观众,而不是一味强调“高雅”。提高票价,无异于让仅存不多的粤剧爱好者迅速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