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十日谈天津的新剧与幕表制-甄光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30日00:51 天津青年报 | |
20世纪初,留学日本的李叔同等中国学生,把流行于日本的欧洲戏剧带回祖国,时人谓之新剧,即早期中国话剧。新剧在上海发端,很快便传入天津。1908年5月,新剧先行者王钟声率春阳社同仁北上,在天津下天仙戏园、同乐舞台演出《秋瑾》、《张文祥刺马》、《禽海石》等宣传民主革命的新剧,他们在天津播下的新剧种子,不久后率先在南开学校发芽。1909年冬,南开学校校庆纪念日,师生们合演由校长张伯苓自编自导的三幕讽刺剧《学非所用》,开了校庆演剧之风,一年一度,历演不懈。剧目有《箴言起废》(1910)、《影》( 继南开学校之后,新剧在天津迅速普及。一些专演新剧的团体如警世社、正轨社、益世社、义拂社等先后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已多达十几家,从业人员近千人,朱侠影、筱侠影、筱鸣钟等为代表人物,新剧剧目纷繁众多,有的是根据时事新闻编写,有的是根据小说改编,有的是从现成戏曲剧目移植。艺术手段不一致,有的单纯用对白、独白演故事,有的是念白加唱,有的是用文武场伴奏、穿时装、有程式动作。群众对演出形式的名称也不统一,有的称新剧,有的称文明戏,也有的称便衣戏。1928年新剧在上海统一冠名为话剧后,戏曲时装新戏从新剧里分离出来。20世纪40年代初,以相声演员小蘑菇为主演组成的兄弟剧团,在南市庆云戏院所演《看谁先死》、《狗拉姑爷》、《五色棒》等喜剧、闹剧、滑稽戏,都是以文明戏作标榜。 早期话剧(新剧)为了配合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往往没有剧本,采用的是幕表制,即,将分场内容和动作提示写在纸上悬于后台,扮演者按照提示在台上即兴表演拼凑出来的故事。幕表戏演员必须具备即兴发挥和应变的本事,依据现场需要,敏捷地设计出动作和台词。由于没有剧本规范,表演起来难免跑题,以致损害演出的完整性。一些表演团体还把演员像戏曲分行当一样固定为几种类型,甚至细分出激烈派、庄严派、潇洒派、风流派、迂腐派、滑稽派等等,只要掌握了一种或几种类型的套数,即可在演出时对号套用。这种表演方法,虽然方便了表演者,却容易使表演走向类型化、刻板化,从而失去形象的真实性和创作生机。新中国成立后,幕表制从剧坛销声匿迹也属情理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