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上报数据水分过多 中国GDP统计方法待修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1日16:05 国际先驱导报 | |
本报记者 陆南 国外某些专家和金融机构一直质疑中国GDP数据的准确性,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率被低估、经济存在过热现象的海外评论近日不绝于耳。国家统计局针对评论发表了官方声明,本报记者也就此采访了国家统计局官员和相关学者 近日,关于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统计的可信度再次引起激烈争议。作为对中国前三季度8.5%的经济增长率的质疑的回应,国家统计局于10月30日在官方网站上发表题为《统计局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可信吗?》的文章指出:中国的经济数据统计方法和数据都是可信的,但是外界存在的怀疑也是可以理解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外界对中国统计方法的理解存在误区。一位国家统计局的官员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世界通用的标准还存在差距。” 国家统计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的文章称,中国GDP统计工作将改革传统做法,在数据的收集、核算和发布上都要与时俱进,建立定期调整的制度,“包括前三季度的核算数据也是需要进一步核实、调整的”。 GDP:从高估到低估 10月26日,法国投资银行百富勤中国总经济师陈兴动在民间机构天则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第三季度宏观经济研讨会上指出,中国国家统计局已悄悄在刚出版的统计年鉴中,把去年的名义经济增长率,由原来的5.2%提高到7.7%。在通货膨胀数据没有相应调整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去年的实际增长率应是10.5%。陈兴动说:“今年大家都感觉到经济的整体形势要比去年好,如果去年的增长率不是8%而是10.5%,那今年肯定超过10.5%。” 而瑞士银行的观点更为激进。其首席亚洲事务经济学家安德森分析道,用银行内部系统测算,中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为14.2%。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赞同。吴敬琏在最近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对中国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的观点是超过10%。 “这些评论要与目前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和经济过热的讨论结合起来看。他们认为,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被低估了,那么你的出口竞争力也被低估了,进而你的人民币币值的低估也就顺理成章。”国家统计局的官员向本报记者分析道,“逼人民币升值和证明中国经济过热才是问题的实质”。 这位官员向本报记者感叹道:“我们国家统计局以前要面对的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对中国是否高估自己经济增长率的质疑,而现在却被人看成在有意低估。这些质疑对我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一年之前,西方媒体广泛引用美国经济学家罗斯金的言论对中国经济增长率估算是否过高提出质疑。罗斯金根据中国的能源消耗、航空旅行、产品品种积压程度、失业水平和消费品价格的变化来判断,认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1998年和1999年最多只增长了2%,并且很有可能收缩了2%,而2001年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只有官方数据的一半左右。 之后,中国政府和经济学家纷纷出来对此言论进行反驳。然而事隔半年后,又有一批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在低估自己的经济增长率,但是问题所指仍然一样:中国在根据自己的需要公布自己的统计数据和经济增长率。 问题的关键在于透明度 虽然,中国政府和许多专家都认为这种质疑是出于西方国家的险恶用心,但是这种被质疑的状况究竟何时能够结束?我们何时能不再抱怨自己被误解?单纯靠言语上的还击就能解决问题吗?一位著名的政治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产生这些东西的关键在于我们没有完全解决透明度的问题。” 他对本报记者分析道:“像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必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如果你不够透明,那么引起各种各样的猜测是必然的。而广泛的猜测带来的恶果是国际社会会对你产生不信任感。很多等待进入中国的资本可能因为对市场前景没有把握而裹足不前,这就耽误了我们自己的发展。” 他举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来说明信息透明对中国是有好处的:中国在SARS爆发初期,外界的猜测非常多,有的人甚至把情况想像得非常糟糕,而当中国定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把问题公之于众后,各种各样的猜测反而减少了许多。 另一方面,造成国外对中国的统计数据多有怀疑的原因是,GDP在政府考核政绩时所处的地位过于重要,这种考核方法直接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虚报数据,致使中央和地方的统计机构在数据方面自相矛盾,从而成为国外经济学家指责中国数据作假的依据之一。 罗斯金的质疑文章指出,从1998年开始,中国国家统计局抛弃了省级经济增长数据,因此中国的统计数据很值得怀疑。对此,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的解释是:中国自从1985年开始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起,就采取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方法制度、地区与国家分级核算的方式。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从来就不是省级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汇总。所以,省级经济增长率与全国经济增长率始终都不相等,1998年之前,曾经有一些年度省级经济增长率与全国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差距比1998年以后还大。因此,不存在国家统计局抛弃省级经济增长数据的问题。 但是,他没有解释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报的数据都连年超过全国的平均增长水平,平均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到底是中央报低了还是地方报高了?对此,海南省委党校长期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廖逊教授曾专门请教了有关的统计专家,专家告诉他,是地方报高了。国家的统计数字之所以比较准确,就是因为他们把地方报上来的数字一挤再挤,把“水分”尽可能地挤干,所以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亚洲开发银行都倾向于相信国家的数字,怀疑地方的数字。 廖逊认为,地方的数字水分之所以这么大,就是因为人人都高度重视施政成效——GDP。而这种中央和地方统计的不一致就容易给人留下攻击的口舌。中央党校研究室的周天勇教授也举例说:在统计农民收入时,有些地区,将其田里的秸杆、人畜禽粪便等都折成收入计入GDP,因为秸杆可以烧火做饭,人畜禽粪便可以当肥料上地。实际上现在许多农村已经用上了煤、液化气等,不用秸杆烧火做饭了;用化肥上地,而不用粪便了。当然,也因为统计工作没有完全到位,一些该计算进去的数据没有计算进去。 中国正在走向透明 许宪春在分析中国的统计工作与国际标准的差距时说道:“中国与发达国家和一般国际规则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缺陷:资料来源方面还有不完善之处,比如服务业,特别是一些新兴服务业,如律师服务、会计师服务、广告咨询、证券交易等,缺乏健全的资料来源;分类方面比较粗,还未达到国际标准,比如由于小型和个体工业企业统计缺少细分类资料,全部工业增加值尽管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40%以上,但却没像国际标准那样划分为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细行业;在计算方法上仍保留着部分传统方法;在数据发布上还不够及时完整,透明度不够。” 许宪春针对GDP数据调整的问题指出,不同时期发布的同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往往不一样,这是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有个不断向客观性、准确性调整的过程。首先是初步估计过程。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先是在次年的年初,依据统计快报进行初步估计。统计快报比较及时,但范围不全,准确性不高。初步估计数一般于次年2月28日发表在《中国统计公报》上。其次是在次年第二季度,利用统计年报数据对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重新进行核实。年报比快报统计范围全,准确度也高,采用这类资料计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初步核实数,一般在第二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公布。 至此,工作还未结束,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除了大量统计资料外,还要用诸如财政决算资料、会计决算资料等大量其他资料,这些资料一般来得比较晚,大约在第二年10月左右得到,所以在第二年年底的时候,根据这些资料再做一次核实,叫最终核实。最终核实数在隔一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三次数据发布后,如果发现新的更准确的资料来源,或者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发生变化,为了保持历史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还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我国在1995年利用第一次第三产业普查资料对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进行过一次重大调整。 据了解,中国的统计数据透明化和与世界接轨的工作从未停止过,并且也得到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肯定。日前,中国对1992年颁布实施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制定出了新的方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这套新方案基本上与新的国际标准相衔接,将从2003年开始逐步实施。 国家统计局对此非常重视,为此还将拍摄制作电视教学系列讲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并要求国民经济核算司司、处两级领导带头认真备课,亲自参加讲授。 而在去年的4月15日,经过多方努力,中国政府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这个举动使得中国的统计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国家统计局局长朱之鑫甚至将这一举动称为“统计入世”。 “中国政府需要通过这种外力来使中国的一些工作走向正轨。加入GDDS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只有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下,很多通过自己改革无法实现的目标会变得更容易实现一点。”一位著名的政治学者评价道,“而这次国家统计局主动承认中国的统计工作需要改进也进一步让人加深了本届政府开明的印象”。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