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免费旅馆”不是救助站的尴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2日10:36 新京报 | |
作者:李坚 据11月10《时代商报》报道,沈阳市救助管理站自今年8月1日起全面启动救助和临时救济工作以来,到现在已经有3个月了。截至10月26日,已接待救助、临时救济对象391人,但其中真正符合救助条件、予以救助的仅38人,还不到总数的1/10。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救助站面临救助对象甄别难、护送以及医疗问题、救助者不爱回家等救助难题。救助站成了“ 的确,按现行救助管理办法甄别出真假救助对象是很难,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衣食无忧,一般情况下他是不会到救助站里去寻求的。而一个人既然主动到救助站去寻求救助,那么他即使不符和救助对象条件,也应该是生活上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这样的一群人肯定属于弱势群体,并且这些人肯到救助站来,毕竟是以牺牲部分人格尊严为代价的。一个宽容的社会,应该容忍至少在目前情况下对主流社会不够成安全、法律、道德的威胁的另一类小群体,无条件的帮助他们。 面对这样一些似乎不符合条件的人来寻求救助,我们担心什么呢?是担心他们用了纳税人的钱?还是担心他们用谎言来骗取救助,给社会的诚信带来缺失?其实这些都不可惧,因为救助款项就是由纳税人集体付出用于帮助贫困者的,无论是永久的贫困,还是暂时的的贫困,都是帮助的对象。社会不能因为一次被骗,就决定拒绝奉献爱心。也不能因为个案的虚假,便怀疑所有的真实。 在求助者不破坏社会的文明,不影响社会的安全,我们的社会不妨对求助者宽容一些,对他们的身份甄别宽松一些,对即使不符和救助条件的人也予以适当的救助,不妨使救助站成为临时的“免费旅馆”,这才方显我们社会的的宽容与正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