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大学生竞选人大代表的启蒙意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3日10:25 新京报 | |
作者:秋风 政治是一种需要在实践中历练的技艺,一个人是否具有政治见识,与他学历是高是低之间,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少不更事的大学生们参加人大代表竞选这一冲动,或许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大代表的角色定位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如果说政府有什么重大变化的话,起码应当算上一条,就是干部的知识化。政府部门录用的人员,如今已经基本上持有高校学位证书了———不管其成色有多少。事实上,近年来,本科生和硕士生已经不算什么了,博士也开始成批地进入政府。 不过,如果将政府粗略地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则我们可以发现,高学历者进入政府,主要是走进了行政机构、半独立的监管机构(比如证监会、银监会之类)和司法部门。纯粹从行政的角度看,干部的知识化是能够提高效率的。因为,行政管理是一种治理技术,是在法律所划定的框架内,最有效率地实现一连串明确的目标。因此,大学里尽可以像培养MBA一样培养MPA(公共管理硕士)。而司法活动当然也需要大量法律知识,尽管司法的实践技艺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过,话说回来,放在一个比较成熟的政治框架中来考虑,在校大学生竞选立法机构代表,经验储备似乎显得还不够。 人大作为各级最高权力机关,作为立法机构,其成员理应具备一定的素质:对于民情世风的体认,对于公共事务的了解,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当各级人大代表在相应的人大会议和常委会中发言的时候,他不应当是作为一位普通的民众,仅仅对自己狭窄的专业视野内的事务表示个人意见;而应当作为一位政治家(区、市、省或全国性的),对于公共事务发表深思熟虑的意见。不仅仅因为他是个教授,所以他只关心教育问题;不因为他是个农民,所以他只关心农业问题;也不因为他是北京人爱吃炸酱面,所以只关心北京市面上黄酱供应是否充足。他应当是个政治家,具有审议公共事务的见识。而这样的见识,未必跟他的专业知识有关。一个博士生导师,其参政议政的见识,很可能不如一个具有洞察力的农民。 政治家的见识只能来自于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自治的实践。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人大代表们审议公共事务的意愿和见识仍有待提高。关键的问题在于,大多人大代表的角色意识依然没有到位,他们把自己视为一个普通市民或专业人士,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应当是个政治家。人大代表要真正履行宪法所规定的职能,似乎需要一种观念上的启蒙,也即人大代表角色意识的自觉:代表们应当意识到自己是政治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几位大学生的竞选具有某种启蒙意义。进入行政机构的博士们,确实可能缺乏对于现实的真切理解,但他们纯真、有热情,有可能对传统的机关文化形成一种冲击。同样,北京这几位大学生们确实没有政治的实践智慧,但他们却具有一种理想,一种关于人大代表的正确观念。可能恰恰因为他们比较天真,所以他们比较准确地理解了宪法要求人大代表所应承担起的职能。假如更多的人大代表能够理解这种观念,则这些大学生是否能够如愿当选,反倒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