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言论何必成“命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8日14:18 新京报 | |
相关专题:< 新浪评论专题 > 作者:王辰 11月14日《新京报》社论/来信及评论版几成“命令”版。《对粮价波动须保持快速反应》、《政府需加强对公益组织的支持》、《解决堵车必须建设汽车文化》、《城市绿化需遵循自然的法则》,条条标题,“命令”意味尽在其中。 应当说,代表报纸观点的社论和“不代表本报立场”的评论,正成为《新京报》迥异于京城大多报纸的闪光点。从发刊词《责任感使我们出类拔萃》的信心宣言、社论《政府应直面SARS后问题》的责任陈词,到《纠防超期羁押应防“政绩至上”》的警示声音,每期的新闻言论颇具真知灼见,富有建设性,报纸因之增加了深度、厚度和分量。 但是,言论毕竟是言论,新闻言论不能做成红头文件,不能处处透着颐指气使。 也许这只是无意所造成,创业伊始的编辑们当然还不至于才尽到词穷;抑或是为兑现“时事评论征稿”中“我们尊重你的写作劳动,不随意删改您的稿件,最大程度保留来稿的完整性”的既有承诺,就一张负责任的报纸来说,没有理由这样重复性地出现“需”、“须”、“必须”等字眼,尤其是集中出现在作为“文章的眼睛”的标题上,至少从版面形式和质量上讲,我们可以更讲究一些,让题目画龙点睛,使读者在接受文章观点时,也多些读报愉悦。 无意指责,只感动于《新京报》每期二版“更正与说明”自曝家丑的媒体肚量,毕竟无论如何,过分的指令化行为,对报纸、对读者,都是一种伤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