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性财政政策不宜继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9日13:27 青年参考 | |
相关专题:< 青年参考专题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杨萍 刘立峰 鉴于目前中国的经济态势,明年我国应停止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第一,从赤字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看,积极财政政策在2001年就已开始“淡出”。近年来,赤字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最大,为15.7%,其后开始减小。尽管2001-2003年,赤字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时升时降,但从2000年以来形成的趋势看,该比值是下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第二,从长期建设国债占当年财政赤字的比重看,国债投资政策也已经开始了“淡出”进程。1988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与当年财政赤字规模一致,即财政赤字产生的原因就是实施了国债投资政策。1999-2001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占当年财政赤字的比重基本在60%左右,与1998年相比,国债投资政策对财政赤字形成的贡献减弱了四成。2002年开始,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占当年财政赤字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为48.4%;根据2003年财政预算,2003年该比重将降到43.7%。 第三,长期建设国债占国债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长期建设国债占国债总发行额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最大的32.2%,2001年下降到29.9%,2002年进一步降到26.4%,2003年将降至21.8%。由此可见,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回升,特别是2003年以来的经济繁荣本来就是在国债投资政策相对收缩的基础上取得的。 根据主流的财政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财政政策方向和力度的调整主要应服从于需求管理的任务。因此,当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时,应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编制财政赤字、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投资等保证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而当国民经济恢复到并维持在潜在增长水平之后,国债政策就应该适时由扩张向中性方向转变,减少财政赤字,以免总需求过度扩张和影响私人部门投资。 在这一理论框架约束下,考虑到中国经济运行在今年将达到潜在增长率水平,而且在今后几年还将步入新的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率将可能保持在9%左右,可以说以扩大国债投资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的使命已基本完成。 由于宏观政策通常存在一定的时滞,政策手段缺少必要的提前量常常会加剧经济的波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仍在实施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理应停止。换句话说,按照反周期理论,扩张性财政政策“淡出”的时机已经成熟。摘自中国《国际金融报》 声明:《青年参考》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