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需要李昌平式的农民利益代言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6日13:41 中国经济时报 | |
作者:赵健雄 在11月20日于长沙结束的第二届中国村官论坛上,李昌平提出市场经济不能根治三农问题,把农民往市场一推了之的做法将给他们带来更大灾难,并列举了六大危害。这个讲法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我无力判断;但他替农民立言的意图与趋向是明显的。就是这个湖北监利县棋盘乡的前党委书记,曾给朱总理上书,倾诉“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 李昌平对市场经济的批评无疑有不尽妥当处,即拿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而言,超过1亿农民工得以进城,难道不是市场配置的作用?此前计划经济时代,不要说打工,就连讨饭也不行。尽管现在他们在城里的处境通常不如市民,但大抵上仍比呆在农村强,其中一部分通过艰苦努力而得以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他们对城市建设作出的贡献,也迫使城里人更平等人道地对待他们,而仍然剩余的2亿多农村劳动力,除了为市场进一步接纳,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 市场经济只是比较不坏的经济运作模式,而非万能灵药,也确实不能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此,在这点上,我与李先生有同感,美国总算市场经济发达了吧,仍然需要政府对农民予以补贴,以维持农业的发展与农民的收入水平。 在我看来,农民的困境主要不是市场造成的,恰恰相反,往往来自一些市场之外的力量,譬如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投放在中心城市,就与市场配置资源无关。而农村土地的配置,最让农民吃亏的多不是纯粹的市场行为,而有权力渗透在其中,甚至近于掠夺。相反在一些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像杭州近郊的农民,多因出卖土地而发财(如我住处附近的益乐村民,一家一幢排屋,建筑面积200平米以上,算不动产,超过多数市民,甚至达到中产阶级的水平)。假设市场经济不起作用,而由政府划拨,他们得到的补偿会少得多。即使农民养老问题,进城打过工的,与一直呆在贫困老家的相对而言,也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至于一些省份如浙江,已在考虑由政府给农民发放养老金。如果不是因为市场经济发达而导致地方财力增强,仅仅从道德理想出发,能做到这些吗? 也许因为视角关系,李昌平的看法,多少有些偏颇。但我仍然欣赏他的人格力量与把为农民说话作为自己价值追求与人生目标的做法。原因在于,农民直接诉说的可能太小,他们的意志与想法,很难在更大范围里传播开来。而如此庞大的一个社会群体,怎么能够漠视他们的声音? 在这个意义上,李昌平功德无量,即使他的一些具体说法并不一定妥当,仍有其积极意义,至少暴露了问题的另一面,可以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即使问题一下无法解决,也不妨未雨绸缪。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