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干什么活儿都能挣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8日17:03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尚德琪 可能与我的职业有关,职业新闻线人阿小的事抢先进入了我的视线。《中国青年报》11月24日的报道说,阿小是个乡下人,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到昆明的时间也不长,现在在昆明市中心商业区以卖报为生。但是,在他的收入中,卖报已经不是主要来源了。每个月,他向各个媒体提供新闻线索的收入平均都在三四百元。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阿小其实也算是 兰州的经济不算太发达,但报业竞争却十分激烈,十几种报纸以不同的或相近的风格在市场上互相拼杀。报纸多了,竞争激烈了,记者的需求量就上升了。兰州曾流传过一个笑话:如果你下岗了,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工作,如果你找工作非常困难,就来当记者吧。这个笑话大概包括两个意思:一是,现在各家报社的用人机制都特别灵活,想当记者的人其实都可以去试一试。二是,记者作为一种产品,似乎还有点供不应求。 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记者供不应求,记者的替代品就会走俏。谁有可能成为记者的替代品呢?新闻线人如昆明的阿小算是一种。他们走街串巷,无意中就能掌握很多即时发生的社会新闻线索。 不久前,甘肃境内发生了一次地震,我还没有任何感觉的时候,就有人打电话告诉我,他有一个重要的新闻线索。我能感觉到他有点急,但他非得要问清楚给不给奖励后,才肯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我所在的报社还没有设立线索奖,我如实告诉了他。他很失望也有点生气地对我说:“刚刚地震了,你们不报道吗?”我知道他是好心,所以很客气地给他提供了当地两家报纸的新闻热线电话。 我不知道这位热心人最终拿到线索奖了没有,但这件事让我感觉到了媒体竞争所产生的效应。而且,确确实实,这件事还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惭愧。我觉得我没有人家的新闻敏感性,也没有人家的市场敏感性。更重要的是,他能把新闻敏感性和市场敏感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会产生银子! 毫无疑问,今年的报刊专项治理工作,将使新闻产业化和媒体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那些原本挂靠或附属在党政机关的报刊走向市场后,媒体之间的新一轮竞争将迅速展开。新闻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也将成为媒体竞争的焦点。 现在已经不是记者好当不好当的问题了,而是一家媒体能不能存在下去的问题。所以,对市场比较敏感的媒体,都会盯住那些对新闻比较敏感的“自由人”;同样,那些对市场比较敏感的“自由人”,也会盯着对新闻比较敏感的媒体。据报道,北京主要都市类报纸的热线新闻中,有80%来自于线人的报料。可以说,新闻线人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已在都市类报纸的激烈竞争中粉墨登场了。 媒体对线人的开发利用,实质上也是一种低成本的用人谋略。如果省去了记者盲目寻找线索的成本,也就等于提高了记者的使用效率;同样,如果考虑新闻线人所做的工作和带来的收益,报社也起码省下了一笔相当可观的人头费。 新闻线人会不会抢走一部分记者的饭碗,这个问题我并不感兴趣。我的注意力在于,报纸市场化以后,却给另外一部分人提供了饭碗。干上这一行不足一年的阿小,每个月可以有三四百元的收入;而在报业竞争已经白热化的沿海地区,一条重要的新闻线索就可以使报料人有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进项。 这几年,不知道涌现出了多少种新的职业。之所以称一些人为自由职业者,其实是因为我们不能准确地概括出他们是干什么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职业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做坚强后盾。 我想说的是:干什么活儿都能挣钱,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到市场中去找活儿,愿不愿意干那些你从来没有干过的活儿。乡下来的阿小可以吃上“新闻”这口饭,城里的下岗职工为什么没有吃上?初中文化程度的阿小居然吃上了“新闻”这口饭,高中甚至大专毕业的人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仍然赋闲在家? 关键的是,只要你进入市场,你就会知道什么是需求和供给;只要你知道需求和供给,你就能知道如何去经营自己。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