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就业保护”不利于北京发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1日15:30 新京报 | |
作者:彭伟步 据11月28日《新京报》等北京媒体报道,北京有关部门将加大对非北京生源毕业生进京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防止因大量人员无序流入对本市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产生大的冲击,并因此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外地大学生入京找工作的措施。比如外地留京学生要符合四项要求,否则就甭想在北京找到一份有北京户口的工作。 据悉,随着大学扩招,每年从大学毕业出来的学生愈来愈多,构成对北京原生源就业的困难。2004年,全国高校有280万学生毕业,比今年净增70万,增长了30%。2004年,北京市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13万人,其中北京生源毕业生约为50590人,而市属用人单位的需求量仅有4.8万人左右,比去年还增加了8000多人,但仍然僧多粥少。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个城市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这个城市应该是开放、包容的,拥有中国国籍的公民都应当有建设首都、服务首都、在首都寻找自己人生理想的权利。北京应该为每一个有抱负、有才智的青年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这样的机会既是给青年的,也是给这个城市的,建设国际大都市需要这样的气度与策略。 为保护本地生源,而为外地户籍的大学生设置就业门槛在法律上来讲也站不住脚,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平等的工作权和生存权。北京所在的著名大学招收北京生源学生的分数要比全国学生低许多,已经惹起不少争议,如今,“地方保护”的就业政策,更加突出了北京户口的特殊性,这在户籍制度日益变革和进步的今天,无疑是一个不谐和的音符。毕竟附加在户籍上面的“包袱”太沉重了,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减轻这个包袱,促进社会的公平。 就业保护最终也给北京的企业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制造了麻烦,违背了人才竞争的市场规律。在有些时候,北京市的企业单位将不得不雇用本地学生,哪怕这些学生的素质比不了外地大学生,急需的优秀的人才无法聘用增加了企业用人成本与风险。地方保护主义也容易使北京生源的大学生滋长出一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良好感觉,增强他们的惰性,找工作时挑肥拣瘦,这就降低了北京市在全国的人才竞争力。 就业政策的地方保护在今天已不可行。只有放开就业政策的限制,让大学生们在市场自由流动,才能让他们在竞争中增强忧患意识,从而迫使他们在大学期间学习更加积极,消除本地居民的优越感,激发他们创造财富的主动性。地方保护主义只能在短时间内起到效用,但长远来说,其弊远远大于利,更重要的是,它人为制造了一种机会不公的现实。所以,早一天取消保护本地生源的就业政策,就早一天形成人才竞争的健康局面,早一天营造平等的就业氛围,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将因此受益匪浅。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