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13级水坝会不会步三门峡的后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3日11:10 南京《周末》 | ||||||||
洪巧俊 “望三门,门不在,明日要看水闸开……”这首描写三门峡的诗曾经是那样激动过一代人。可谁曾想到,三门峡很有可能像印着它影像的第二版人民币五角钱那样退出历史舞台。
11月26日《东方早报》以《渭河水患灾起三门峡?炸坝悬念背后的利益博弈》为题进行了报道:今年渭河流域发生持续一个多月的特大洪灾。这似乎正在印证40多年前水利专家黄万里教授的“兴建三门峡大坝必将造成水灾搬家”一语谶言。每秒37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三五年一遇的洪水流量,但却形成了50年不遇的洪灾。 其实,央视10月31日晚就在《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发了“渭河水患灾起三门峡”,这是水利泰斗张光斗的观点,他把今年渭河流域发生严重洪灾原因的矛头直指三门峡水电站。水利部前部长、8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也同样呼吁:三门峡水库应该尽快停止蓄水和发电! “高坝大库”的三门峡水利工程方案,当时并不是没人提出异议,清华大学水利专家黄万里和水电总局实习生温善章就反对过。然而这种反对的声音却是那么的微弱。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但是这种昂贵的“学费”和遭受的严厉惩罚却没有惊醒我们的头脑。11月25日《新京报》报道称,怒江13级水坝仍要上马。在此之前有关怒江的开发争论一直没有平息过,云大亚洲国际河流中心主任、著名河流专家何大明就提出了六点质疑,他说包括怒江在内的“三江并流”是在久远的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自然资源,并已于2003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怒江天然大峡谷具有多重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怒江等大河沿断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在其高山峡谷区修建干流大型电站,必须关注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和可能的地震灾害的危害等因素。他还说:“建水电站最大受益者当然是电力公司,地方政府也能够脱贫。但这些钱最后能否用到老百姓身上就不得而知了。” 不像40多年前建三门峡工程那样,怒江要建电站有来自生态、农林、地质等领域的三十余位专家持反对意见,但这么多专家的声音却同样是微弱的。说到底,这些质疑和争议的背后,都是地方与地方、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冲突。 怒江全部梯级电站建成后,每年的地方财政收入将增加27亿元。事实上,这种决策明显缺乏科学依据和合理性。国家环保总局的一位官员指出:不要片面地认为修建大坝就会使当地农民富裕起来,如果处理不当,移民就地后靠,不仅会使农民丧失地力较好的耕地资源,而且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剧当地的贫困化。 在意大利有一座造型优美、总库容为1.69亿立方米的瓦依昂大坝,1960年开始蓄水,但因为发生了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水库滑坡灾难,它最终变成了一座262米高的反思纪念碑。同样,如果三门峡放弃发电、开闸泄洪,它也就成了另一座让人吸取教训的纪念碑。著名水利专家张光斗先生在耄耋之年挺身而出坦言建三门峡水库是个错误,这个过程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这种错误难道还要继续?如何让三门峡的尴尬不再重演?必须建立一个容纳多种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的科学的论证制度,崇尚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战略观念。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应是我们永远的痛! 相关专题:南京《周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