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访“独立”地行使职能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4日19:47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毕舸 黑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委员们分组审议了备受百姓关注的《黑龙江省信访条例(草案修改稿)》。委员们建议,信访工作要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在信访工作中不依法办事、造成严重后果的国家机关及其人员应依法予以处理见10月23日《黑龙江日报》)。 今年10月11日《瞭望》周刊《信访的体制瓶颈亟待突破》一文,历数目前中国信访体系中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信访机构五花八门,信访效率低下。二是工作不“成型”,信访成本高。三是地位被“矮化”,人员素质低。信访所面临的问题在于它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一个分支,类似于一个“群众接待室”,做些“收收信件、听听意见、报告领导、等待处理”的简单工作,起到的是民众意见和建议传达与有关职能部门处理之间的中介作用,本身并不具备一定的处理、信息反馈权限,这正是信访瓶颈的尴尬所在。 这就产生了另一个结果:大量的越级上访。信访人不服原处理部门或单位的处理决定,未经原处理部门复议,即径行向上级部门或单位投诉。或者,信访人未经管辖部门受理审查,即向上级部门或单位投诉,其原因就是因为信访部门职能的虚化、软化。当民众发现问题的最终解决权依旧掌握在有关职能部门手中时,他们就干脆直接寻找有关部门解决问题了。根据有关规定,上级部门不直接处理信访问题,即使有人来信来访,也只是告知信访人到有管辖权的部门投诉,或是将信访件转到有关基层部门处理,于是出现了“相互推诿”的现象。 从《瞭望》周刊中领导和专家的建议来看,大家更多地是从“技术角度”来谈如何建立高效的信访监督监察机制,但是,从信访体系目前暴露的深层次问题来看,所有的程序问题依旧需要一个更明确的回答:信访机构是否需要重新定位?它的职能、结构是否应重新界定?信访独立是不是最终的解决途径? 如果我们承认,信访是党和政府监督自身内部的一种资源和权力配置,它是纪检监察工作的第一道关口,那么它应当具备相对的独立性,从而成为公民表达其利益的直接途径。信访机构的设置应当摆脱行政机关科室化的现状,摆脱那种繁琐的、带有过于浓重行政色彩的处理程序,成为一个机构设置更清晰、人员配置更专业化、财政投入独立核算的部门。 这种改革思路,在何俊志、王伊景的《代理关系的虚化与重构:人大信访制度的现状及其改革之路》一文中已经初露端倪。该文提出:“人大的信访机构在收到来信来访时可以不再直接寄发给有关单位和部门,而是有意识地引导或直接将信访件转发给信访人所在选区的代表,由所在选区的代表来代表信访人处理有关问题,并将结果反馈给信访人。”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公民在今后有诉求时直接将对象指向信访部门。 当信访部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之后,就像司法独立一样,它可以以更加有效的方式监督党和政府内部,它可以成为一个公民充分表达自身意见、建议和维护利益的平台。也许,新世纪的信访改革之路会从这里开始? 相关专题:2003 “年度新闻评论”评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