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报:“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能做长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4日19:48 市场报 | |
作者:王亚军 国产影片《暖》获得了今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和最佳女主角奖,又在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被授予最佳影片金麒麟奖和优秀男演员奖。有专家预言,《暖》有望像3年前的《那山,那人,那狗》一样,在日本再次掀起中国艺术电影热。可是,还是这部《暖》,国内多数人甚至没听说过它的名字。 据说,3年前,《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热映了半年以上。然而,同一部片子在国内上映时却基本无人问津,尽管它也获得了1999年的金鸡奖。 两部片子都是金鸡奖得主,怎么在国内观众中都没有反响?如果说它们尚能“墙里开花墙外香”,那么更令人遗憾的是还有一大批同样得了金鸡奖等奖项的国产影片,根本就是“花开花落两由之”,几乎是无声无息地便滑出了历史的记忆。 这就不能不让人问一句:我们的电影评奖活动是为了什么?有人会说,金鸡奖是电影界圈子里的专业奖项,本来就有自己的目标和尺度。那么百花奖呢?还有其他各种奖呢?这些年来获得了那些奖项的影片,又有多少真正赢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况且,即使是电影界圈里的专业奖,是否就可以不在乎中国影业发展的方向和重心,不在乎中国观众的感觉和愿望,而把它变成一种圈内的自娱自乐呢? 与孤芳自赏般的评奖相伴的是这样一组数字:1990年,全国35毫米影片放映单位有1.1万多家,票房收入32.34亿元,观众79.37亿人次,平均票价0.4元;到2000年,放映单位仅剩1000家,票房收入9.3亿元,按平均票价10元计算,观众不到10亿人次。 电影是艺术,没错。艺术却很容易被“神圣化”,好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行当。但其实,电影不过是一种大众艺术,绝没有那么“阳春白雪”。“大众艺术”的定位毫无贬义,但它强调的是电影的艺术功能必须通过大众消费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而大众消费完全是市场行为。电影只有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获得消费者的喜爱,其作为艺术形式才有持续的生命力。换言之,在大众消费市场,艺术价值不一定直接等同于商品价值,如果仅仅重视电影的艺术价值,忽略了同时寻求其与畅销商品价值的靠拢,难免遭到广大消费者的冷遇。就算有几位专家肯定它的艺术价值,“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能做得长么? 好在,如今我们终于弄懂了:电影是商品,电影业是产业,虽然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但毕竟要遵循市场规律,尊奉“顾客是上帝”的原则。最近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为电影全面市场化松绑解套,目的只有一个:把更多的观众吸引到银幕前,提高票房的赢利水平,解决国产电影业生死攸关的大事。当此之时,围绕着电影行业的所有宣传造势活动,包括各种评奖活动,都应该为这个目标服务。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旦国产电影失去了国内市场,国产电影业萎缩殆尽,哪里还有什么奖可评?!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