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政府不应直接插手学生奶市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8日17:20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张东锋 学生奶,原本是政府为学生茁壮成长而推出的“健康工程”。而如今,全国各地接连不断发生“学生奶”中毒事件却使政府关心下一代的美好愿望屡受挫折:“健康工程”不仅没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却给学生带来了“后遗症”;不仅没能让家长感到放心,反而令他们胆战心惊、“闻奶色变”;不仅没能树立政府形象,反而给自己招来了一堆“麻烦”, 为什么“善花”结“恶果”?根源就在于由“花”到“果”的成长过程是怎么样的。换言之,如果实施方式不当,一个良好的意图也可能会导致一个人们不愿看到的后果。本来,政府管制是为了公共利益或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考虑,解决各种市场失效问题。但要实现这一公共价值,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采取合适的手段。目前政府对“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与推广基本上是以政府直接干预方式进行的,这表现在:由政府统一指定学生奶的供应商,将相关的财政补贴拨给学校,由学校具体负责学生奶的采购、运输、发放等环节,而学生和家长则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丝毫没有选择权。 这种方式的政府管制是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的表现,不仅没有解放政府和学校,反而给有关部门增加了新任务。从政府角度说,既要监督市场上牛奶质量问题,又要特别关心学生奶的安全问题;从学校角度说,既要负责教学,又要保证学生奶的订购、运输和发放等事务。不仅如此,政府管制还导致了政府、学校与家长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学生不能主动选择、监督,只能被动接受,因此使得学生奶供给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引发问题,政府指定给一些部门寻租提供了新机会,此其一;其二,把本意上配给学生的饮奶补贴让学校代替消费,就存在着学校如何使用这笔资金、将其用到何处的问题。而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考察近年发生的一系列学生奶中毒事件,无不与上述环节有关。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针对政府的公共责任和公众信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直接干预式的政府管制,不仅扩张了政府权力范围,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同时过度管制带来的腐败问题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在这一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就是“用脚投票”理论。这一理论要求政府将公共福利获得的选择权还给公众,保障公众在社会公益方面拥有像在市场领域内一样的选择自由。如政府每年都要拨出相当大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弱势群体的教育补贴,以保证公民基本的教育权利得以实现。但政府并没有对学生进入哪所学校作出具体规定,或将财政拨给某几所学校让其具体承担这一职责,而是通过将教育补贴转换为“票证”形式发给学生,并通过资格设定和审查准许一部分学校接受这些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学校远近、自己对教学的质量评价如何作出自己满意的选择,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质量。 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政府对学生奶的管制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管制的问题。这种直接干预即使实现预期效果也需要比市场自发驱动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即使像广东省政府这样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也只能保证到“2010年在全省21个城市和县城的学生全面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全省城镇约40%在校中小学生都能喝上学生奶。”(《南方日报》12月6日报道)。将供给“让”给市场,将选择权留给公众,让自己承担起监督的职责,这不仅符合当代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建立“小政府——强市场”的需要。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