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三:对大陆从感情上认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0日10:27 青年参考 | |
对敏感的政治问题,大多数台商选择的都是沉默。但作为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对加深两岸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功不可没。撇开“统独”,他们对大陆、对大陆人、对在大陆的生活已经十分认同。 庄仔:我对大陆从感情上认同 本报记者 吴珊 发自北京 提起北京的咖啡馆,没有人不知道“雕刻时光”。提起“雕刻时光”,没有人不知道庄仔。这是个1993年就来到大陆的台湾小伙子,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读了四年书,成为该院第一名来自台湾的本科毕业生之后,放弃了进入电影行业的机会,开起了咖啡馆。他的妻子是大陆人,“雕刻时光”是他们共同创办的。在一个微冷的周末,记者赶赴“雕刻时光”五道口店,和这个爽朗的台湾人,聊起了他在大陆的十年观感。来北京之前,庄仔在台湾生活了20多年,从小学、初中、高中到服兵役,然后到饭店里当小弟。 我想要不同的东西 “当时有一种想法就是不想在台湾读大学,因为我在台湾生活得已经够久了,台湾的年轻人包括学生在内‘岛性’的心态很强,导致他们比较保守,或者说一致性比较强。我不想要那种一致性,我想要不同的东西。”庄仔说。当时大陆刚刚崛起的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和谢飞在台湾也很有名。特别是张艺谋的《红高粱》,还有陈凯歌的《边走边唱》、《黄土地》、《大阅兵》等等,在台湾的录影店都能租到录影带。“我当时看到那些电影的时候就觉得蛮奇妙的,挺波澜壮阔的,有那么点意思,就想到大陆来学电影。后来就参加考试、学校也录取了,就这样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读了四年本科。” 插入语:“现在,当我回到台北或在日本听到别人说大陆人怎么样怎么样我就会很生气。很奇怪,在大陆的定居生活确实引起了感情上的一些共鸣。” 来大陆之前,庄仔对大陆的印象就是反映大陆“文革”时期的电视节目,人们都穿着蓝衣蓝袍。而如今,庄仔在北京的定居生活已经进入第10个年头。“说实在的,如果没有亲自来一趟大陆,会对大陆有非常深刻的误解,因为不太了解内陆的人的生活和想法是怎么回事。就是现在,我的父母、亲戚或朋友们,如果他们没有在大陆久居,或者仅仅来过一两次或者没有来过大陆的人,对大陆还是有很深的误解。长期国民党的教育使他们对大陆产生一种恐惧感,直到现在我都能感觉到其实我们的想法和内陆的人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在这生活了这么久,已经感觉基本上能够了解这边人的想法,而且感情上也有了认同。这种认同就是,虽然我在这边和一些孩子、老人生活久了,但是感觉想法还是差很多,但是当我回到台北或在日本,听到别人说大陆人怎么样怎么样,我就会很生气。很奇怪,在大陆的定居生活确实引起了感情上的一些共鸣。” 我态度的转变是基于一种对人的认同感 从大学出来之后,庄仔先是住在胡同的平房里。和胡同里的居民生活久了,看着他们在小平房里洗衣服煮饭过日子,彼此都知根知底。“我在大陆生活久了,对这里有感情。我了解这里,我知道这里不是像外面那些人所说的那样片面,它有很多层次在里面。” “我自己的这种态度上的转变也不是基于什么民族的认同感,而是基于一种人的认同感。现在台湾到大陆来求学工作的人很多,我身边就有很多从我家乡台湾云林县来到北京的人,工作的特别多。这些工作的人当中有很多还是跟随台资企业到大陆来工作,所以对大陆的了解就不会很深入,被包裹起来了。我交往的对象更多还是本地人,但是还是有一种隔膜在,很好的大陆朋友也不例外。有时候必须要找台湾的朋友聊聊天,因为还是台湾人更了解彼此的想法。” 插入语:“有些东西是无法预知的,但台湾毕竟是我的故乡,我只希望它能像我的孩子一样,成长得健康快乐,并受人尊重。” “台湾人对大陆人的印象中有一些很偏狭的东西,觉得大陆很穷,很落后。大陆的经济在飞猛地成长,但是这种经济成长的过程中还是忽略了一些很人文的东西,忽略了一些基础的对人的重视和一个文化的整体的熏陶或铺垫。这就会让其他人感觉其实你只是经济上在进步,而其他方面并没有跟上来。负面的印象扩大化就形成了偏见。台湾人觉得大陆不是一个很进步的、开放的、自由自在的、充满享乐的地方。我和我太太经常会回台湾旅行,回去的时候就会有些人用异样的眼光来看我们,因为我太太是大陆人,这就是种偏见,偏见还相当普遍。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也会讨论外来大陆妹的问题,我太太气得不得了。” “对于台海两岸的局势的问题,在大陆的台湾人并不是很关心,至少我和我身边的朋友是这样,不知道为什么,都在忙自己的事情。要我父母亲在乡下关心这个事也挺困难的,我父亲是个小学校长,他每天都开车去上班,谈到两岸问题也不过调侃几句。大多数老百姓还是关心吃饭吃啊钱啊的问题。” “有些东西是无法预知的,但台湾毕竟是我的故乡,我只希望它能像我的孩子一样,成长得健康快乐,并受人尊重。” 吴钦清:台商心里都有谱 本报记者 王冲 发自北京 吴钦清,冠捷电子(福建)有限公司总裁特别助理,一个8岁随父母到台湾、不惑之年又来大陆投资的人,一个在大陆被称作“台湾同胞”、在台湾又被叫做“大陆人”的商人,也是一个不怎么关注台海局势的人。 “我只关心产业,不谈政治。我觉得两岸打不起来。大陆需要发展经济,等两岸经济水平一致了,自然就结合在一起了。”吴钦清12月5日接受《青年参考》采访时说。 “台商心里都有谱” 陈水扁在“公投”、“修宪”方面大做文章,两岸角力,身为台商的吴钦清却不怎么关心这些。他的看法是,不要理会陈水扁那一套。 而对陈水扁的做法,吴钦清本人的态度非常明确:沉默。他说:“对陈水扁的行为,谁都不能去表态。台湾政府对商人如何,台湾商人心里自己有个谱,不需要表态,因为表态对自己不利嘛!商人只是做自己的,到时候会用一张选票说话。” 在商言商。吴钦清的观点是从经济角度解决问题。他认为,两岸应该从经济层面谈。台湾是个海岛,没有什么物产。不论工业也好,农业也好,双方都可以合作。“大陆有个大市场,不应该是只给美国、日本,为什么不可以给台湾?大家都是中国人嘛!台湾2300万人,劳动人口只是十分之一,台湾也需要大陆的土地、人力资源。中国要想富强,需要把经济搞好,国家富强了,打什么打?两岸应该谈具体问题,让台商好好在这边发展,帮助发展国内经济。” 不谈政治,是吴钦清多次提到的字眼。他说:“我们台商在这里不谈政治,我不看关于台海局势的新闻,只是要把产业做好,培养有国际观的人才。求求你们,不要管台湾的政治了,你让他公投也没关系,台湾不会独立的,等他独立时你再打也不晚嘛!……等大陆发展经济,两岸经济水平一致了,自然会结合在一起了。” “公司没受政局影响” “1990年,工厂在福建福清破土,1992年投产,最多的时候有50多名工作人员从台湾过来,后来稳定下来,有不到30人留在大陆工作。最初投资时实到资金3000万,注册资金6000万,现在实到金额增加到4000万,注册资金6000万。在福建福清投产后,于1998年在北京酒仙桥地区建厂。”吴先生说。 吴先生所在的冠捷电子(福建)有限公司是由台湾潘氏集团和印尼林氏集团合资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主要从事各种电脑显示器的研究开发、制造和销售业务。资产总值逾4亿美元,客户包括IBM、惠普、西门子、LG、戴尔及国内的联想、方正、同方、海尔、TCL等,产品销往37个国家和地区。 这样的一个公司不仅给国家了大量税收,培养了人才,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吴先生介绍,该公司在大陆有一万多员工,福建7000多人,北京这边3000多人。“我们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挣的钱我们可以带走,但是培养的人才会留下的。” 对于大陆的投资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吴钦清印象深刻。而便宜的低价、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也是冠捷来大陆投资的重要原因。“我们来大陆投资的目的是,当初台湾人力缺乏,我们看重大陆丰富的人力、土地资源。这可以节省企业的成本,增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当初领导层没有什么争议,因为我们公司很单纯,几个老板拍板就决定了。另外因为我们是一个纯的私营企业,没有受到台湾政府方面的限制。在大陆投资初期也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大力支持。” “希望有个大陆身份证” 作为台商,吴钦清觉得自己有点“两边不讨好”。 “我们在这里最不喜欢被叫做台湾同胞,都是中国人,干嘛这么叫,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发给我们身份证,这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其实,我们回到台湾被看作大陆人,有时候被称作‘你们大陆人’。” 然而,他表示自己喜欢大陆这边的生活。 “在大陆生活有5年了,其实我觉得生活不错,各方面都非常好,就是物价太高,销售秩序太乱,堵车太凶了。另外,你们可不可以发行大钞啊,我觉得你们人民币面值太小了。又不太敢用卡消费,不相信!”吴钦清说家人都还在台湾,现在一个人在挺辛苦,然后又开玩笑说“这也挺自由的。” 吴先生对于目前大陆的贫富悬殊、教育问题很担心。他的公司曾捐款建立了一所希望小学,但是去了一看发现,一点点的学费当地农民也交不起。他觉得学费应该少收一点,文盲要少一些,这样民族才能实现富强。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