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以首席制取代职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0日16:58 中国经济时报 | |
作者:魏文彪 11月15日《江南时报》报道:江苏无锡涌现出很多以“首席”命名的行业,如“首席医生”、“首席教师”,该市人事局最近也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首席城市规划师”、“首席信息化设计师”、“招商首席代表”、“首席电视节目主持人”。教育部门认为,“首席教师是一种责任,让优秀教师自觉地‘拴’在岗位上。” 相比于许多地方与单位评职称的盛行做法,实行首席评定制度有不少的优点。 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是学历与外语考试成绩。学“历”也是一种“历史”,只表明一个人曾经的受教育程度。但学历一旦上来了、外语考试通过了,就是不能再降下去的,所以基于此评定的职称也就“能上不能下”了。而首席评定制度所依据的是一个人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表现,不像职称那样是种“终身荣誉”,因而能够给人以危机感,激发人的潜能。 让一个人所受待遇与现时办法评定出的职称挂钩也是不合理的。一个人的学历应当只是一种参照,并不就能与实际工作能力完全划等号。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行业与单位,一些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的学历不是很高,但因着他们在一些行当上的天赋与勤奋,他们可能比那些有着更高学历的人实际工作能力更强。如果罔顾一个人的实际工作水平,而只简单以基于学历所评定的职称来划定他的待遇,就会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因为待遇应当只是工作能力与表现的反映。至于外语考试成绩与一个人所受待遇就更不应当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了,尤其是许许多多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外语的职业。 以传统办法评定的职称与待遇挂钩,就必定会导致许多人放下重要工作去追逐学历。在当前主要学历教育多是应试教育,尤其是许多考试内容工作中根本用不上情况下,花费过多精力与时间到追逐一纸学历上去,无论是就一个人的自身真正提高及单位工作进步来说,多少都会有些得不偿失。为了评职称复习外语,但工作中却派不上用场,所以考过之后也就丢了。但同时丢掉的却还有宝贵的时间与精力以及事业上的进步。 一切的制度设计与安排都应建立在有益于促进实际工作、发挥人的潜能基础之上,否则就很易流于形式主义。死抱着形式主义的东西不放,看到制度的流弊却不改,人们就很难看到希望,不易对前景感到乐观。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