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精神强迫消费”时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5日14:06 燕赵都市报 | |
作者:储瑞耕 老人从故乡江苏来河北住,所以一段时间以来,每天陪她看江苏卫视,尤其是下午6时的“1860新闻眼”。整体来讲,这档节目是相当不错的。12月,该档节目竟用一周时间连续播出了一个《人造美女是怎么炼出来的?》,介绍重庆一个男模特儿怎么变成了“美丽的女人”,不仅改变了性别,而且成了女模特儿。节目的开场白是:“20年前命运把莉莉变成男 电视这类媒体有个用语叫“眼球经济”,那么看电视的受众,就是这种经济市场、精神活动市场的消费者;那么,这消费如果是不自主的,如果让你十分不自在乃至非常反感,那么我想就只好叫“强迫消费”了。比如江苏卫视这个“男变女”的节目,你不看吧,它的前面后面都是不错的内容;你看吧,又十分难受,是不是“强迫”? 请问:这种“男变女”(或者“女变男”)的当事人和相关人占中国人口的多少?他(她)们另类到何种程度?此“另类”到底有什么积极的社会价值?有多少人乐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欣赏?这些人和事究竟值得不值得人们去了解和欣赏?电视节目中的这类内容是不是猎奇?有没有煽情?到底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到底是宣扬了现代文明还是糟蹋了现代文明? 不错,人类进入到21世纪了,“现代文明”既是我们的追求,也理应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实。问题在于:如果精神消费领域中存在不少(某些地方某些方面甚至越来越多)“不文明”、甚至“反文明”的东西,那么现代文明能不受到糟蹋而得到弘扬么? 类似的精神强迫消费还有许多,其中最典型的我看要数广播:打开收音机,你就受到无穷的“医药广告”的骚扰———那种带“托儿”的大谈某某医生、药品、器械灵验的绘声绘色、振振有辞的东西,足以让你倒掉一切胃口!而入夜你打开收音机,则几乎处处、台台是“性病咨询”,俨然今日中国人不仅成了“东亚病夫”而且成了“东亚性病病夫”的样子…… 这难道是媒体负责任的体现吗?难道不是一种糟蹋现代文明的强迫消费吗? 媒体所生产的“精神消费品”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消费品”,却绝对比后者更为重要!如果说每年的“3·15”是旨在维护物质消费者的权益的话,那么,我们有足够理由来祈望有朝一日定下另一个日子来维护我们精神消费者的权益。同时,如同最近有关部门禁止电视在人们吃饭时间播出令人恶心的广告、限定电视节目中间插播广告时间那样,对“精神强迫消费”之类也应该切实定下那么几条硬规矩。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