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新闻:警惕“金融中心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6日11:40 人民网-华东新闻 | |
作者:郝洪 ●中国究竟需要多少个“区域金融中心”,要视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而定。在一定范围内,规模较大的城市对金融机构的聚集力相对较强。然而,一个城市只是金融机构数量多尚不能认定其金融中心地位 ●有些城市以其未来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期,来为其未来资金流寻找佐证。按照这样的公式推导,“金融中心”建设竞赛,就很可能演变成固定资产投资竞赛 近日,对持续了一段时间的有关金融中心的争论,出现了官方声音。有媒体报道说,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近期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如果真要在全国建上几个国际性金融中心,就布局而言是不尽合理的。 其实,比争当“国际金融中心”更热闹的,是“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浪潮。按照许多城市对于“国际化大都市”的构想,中国大地上不知要崛起多少个“区域金融中心”来。眼下,至少在北方、南方甚至中西部,有六七个城市有此打算。 在列数这些城市时,笔者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一如早些时候,许多城市还热衷于建CBD(中央商务区),而如今,CBD换成了CFD(中央金融商务区)。 中国究竟需要多少个“区域金融中心”?这要视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而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个区域内不可能出现多个金融中心,这有违金融市场运行的规律。在一定范围内,某些规模较大的城市,其金融机构聚集力会比周边的一些城市强一些,但单凭金融机构的多寡,是不能确定其金融中心地位的。 许多人对“金融中心”的概念就是“金融街”。纽约有华尔街,伦敦有金融城。伦敦的金融城1平方英里的土地上,聚集着550多家国际性银行和170多家全球性证券公司,有30多万人在那里上班。而且,英国金融业的最高监管机构———英格兰银行也在金融城内。因此,不少城市一谈及“金融中心”建设,就圈出一块地,辟出一条街,曰“某某金融街”,或者建起一幢名曰“某某金融中心”的高楼,把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办公。 有了“金融街”,还得有完善的金融市场,要有资金流,且交易活跃。但许多渴望成为“金融中心”的城市是缺乏这个底气的。一方面,其本身的经济实力难以对周边城市产生辐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尚不能支撑起一个大的金融市场。怎么办?有些城市便采取另一种计算方法,比如某市,以其未来5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7000亿元的预期,来为其未来资金流寻找佐证。如果按照这样的公式推导,“金融中心”建设竞赛,就很可能演变成固定资产投资的竞赛。 再退一步,就算是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有了川流不息的资金流,我们还得有健全的金融法规和管理制度,先进的金融服务理念。去年,亚行年会在上海举办期间,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在回答新闻媒体关于上海如何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一问题时说,要达到这个目标,上海还需要走很长的路,这包括全面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诚信体系,推动金融信息化。 且不说这些大目标,单是从金融服务质量这个小处来看,以朋友的两次续办信用卡的遭遇,就足以证明我们离“金融中心”的距离实在太远。前不久,朋友的香港汇丰银行信用卡到期,银行帮其换好新卡后,立刻以速递的方式将新卡从香港直接投递到朋友家中,并电话确认。而在续办国内某银行信用卡时,他就没那么省心了。因为该卡是在外地办的,首先得从上海赶过去,将一切手续办妥,3周后再跑一趟,将新卡取回。因为一直没有空,这张卡已躺在银行几个月了。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