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将“投融资权利”还给私人产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7日19:21 新京报 | |
作者:赵晓 据悉,目前国家计委、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共同制订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不久方案可望出台。此次改革的思路是:改变过去的行政审批制度,对项目重新进行分类,对竞争性项目以登记备案制代替审批制,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和资本金制度;对垄断性基础项目则改为专家评议制。今后国家只审批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的 前段时间,国内经济学家对经济过热讨论得非常热闹。在一次有关经济形势的分析会议上,我对政府某权威部门的人说,目前你们举出的经济过热例证如电力短缺、钢铁、煤炭价格上升等等,实际上全是你们自己在几年前整出来的。如果不是你们对电力投资实行管制,三年不让开工大的电力项目,中国会缺电吗?如果不是你们前些年不让大的钢铁项目上马,把小煤炭都关了,今天钢铁、煤炭的价格会上升吗?所以,根本不是什么市场过热、局部过热,而是计划经济时代残余的投融资体制导致了今天的局部短缺。基于上述分析,我进而批评所谓政府“调控经济过热”的说法:政府今天用右手去处理的问题恰是它昨天用左手搞出来的,如果投融资体制不变,谁能保证明天不会搞出更严重的问题来? 对于这个问题,眼下传来的一个好消息就是:这个破旧的体制终于姗姗来迟地要走上改革之途了。 究竟如何来理解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拟议中的改革方案呢?笔者以为,关键是理解现代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改革既是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的前提,又是必然结果。搞清楚两者关系,则投融资体制改革应该怎么改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其大概的逻辑线索是,政府掌握着绝大部分投资和融资,控制着国有银行和证券融资,政府利用其对投融资体制的控制对于国有企业进行投资,而国有企业天生具有投资饥渴的冲动(这在短缺经济时代尤其如此),结果导致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出现,而国有企业的经营不善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继而引发银行不良资产的潜在危机。不良资产到一定程度,政府不得收缩信贷,通货紧缩因此而出现。 具体来说,投融资体制不顺的实质是对产权的侵犯,而其导致的恶果至少有三:一是民营经济得不到资金的输血而发展受阻;二是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导致整个中国经济的低效率以及银行的不良资产;三是非国有金融发展受阻。其结果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块白白流失掉了。四是导致中国经济大起大落的非正常波动。 明白现代产权与投融资体制的关系,则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亦十分清楚,那就是将本来就属于私人产权题中之义的投融资权利还给私人产权,还给公民。 一是要取消和放松管制,将本来就属于私人产权重要部分的的投融资权利还给公民,不再有投资领域和线上项目的限制,并且在工商登记上实施相应改革。这些内容,有的拟议中的方案已经提到,如放弃行政审批制度,代之以登记备案制;对垄断性基础项目也不搞政府审批,而是改为专家评议制。但是像工商登记、无形资产的登记权限的改革尚没有提到。 二是政府退出,政府一般不直接进行投资,而是让民间投资在市场导向下发挥作用。如,国家只审批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的重大项目和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环境的项目,其它项目均由出资单位处审。 三是国家不再按所有制上有投融资的歧视,而是按产业性质和特点,把所有项目划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大类,任何所有制企业一律平等。四是改革国有银行和证券市场融资制度,加快非国有金融的发展。这一点超出了目前投融资管制的改革,因为它不在投融资管制部门的权限之内,但就整个中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来说,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也是一个基础。 据估计,由于投融资体制不顺,当前中国至少有12万亿的民间资金被闲置。在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行业中,民间投资只占0.7%;在电力、煤气、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中,民间投资只占3.2%。此外,在电力、铁路、公路、水利、交通、能源、邮政电信和市政设施等行业,不仅民营企业无法进入,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据此,人们可以相信,正在启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其实是在启动中国经济的未来的增长阀门。但是,改革的过程中,会不会有出现波折,会不会有人搞换汤不换药的改革,或者借改革之机再度截留权利呢?这是社会公众所要警惕的。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