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至少给外来民工一个“方便”的去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9日19:30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孙庚 因为拆迁,北京禄米仓胡同里的公厕一下子紧张起来,胡同里的居民认为是附近工地民工的使用造成了早上公厕门口排长队,于是在公厕门口写上了“民工禁用”的标语。据1月7日《燕赵都市报》报道,附近居民表示,公厕至少应该先保证本地居民的使用。 我觉得,在城市,至少让公厕成为一个不认户口所在地的地方。正如专家所说,从权利上来说,民工和当地居民都具有使用公共厕所这一权利。这种权利,应该只区分人与非人,而不应区分居民与民工。 歧视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实在不想再触及这个话题,事实上天下公厕并不都拒民工于门外,而且也没有谁要拒民工于城市之外,所以,我倒希望将一些偶发的事件看作是一种隐喻,比如,将公厕引申为城市容忍并且接纳民工的胸怀。 城市需要有这样一种接纳的胸怀。公厕门口“民工禁用”标语的出现,表面上是某个居民的个人行为,但其背后却是城市公共资源的稀缺。而这种公共资源的稀缺,直接体现为城市到底以怎样的方式来接纳更多的人。假如城市的胸怀是一个面,那么公厕仅仅是组成它的一个小小的点。在更大的层面上,我们今天依然不得不承认,城市用来接纳民工的胸怀还不够宽大。比如人们关注已久的户籍门槛,还比如在子女就学、人们就业上的政策限制,等等,都让人看见城市的胸怀。 当然,我们有自己的国情或市情,更重要的是,我们也正在致力于“改良”,这大概也是我们的希望所系。毕竟,从心理上一味拒民工于公厕或城市之外,在不可能带来城市的繁荣的同时,并不必然使城市成为一片“净土”。仍以如厕为例,可想而知,并不是公厕一禁用,民工就不再有相关的生理要求了。既然在这点上他们与常人无异,那么在情急之下,总是得找个地方解决的,所以其结果也许是优先了居民的如厕权、维护了一厕的卫生,而代价可能是城市遍地是屎尿。这种结果,未必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只要仍有人一味地将他们拒之门外,那就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 连撒尿都不能顺畅,是让人颇难以为情的。其实,让民工有一个痛快撒尿的去处,就城市的胸怀来说,真的不算什么,但对于民工,却是“十万火急”之事。他们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轻装上阵”。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