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那天,我扭起了大秧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6日23:35 天津青年报 | |
解放了!1949年1月15日的天津城,到处听得到冰层碎裂的声音。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高高飘起的红旗,家家户户欢天喜地,天津的老百姓毫不吝啬地张扬着他们的喜悦。远远地,一支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挥舞着彩旗、高喊着口号,欢迎着解放军的到来…… “解放那天,我扭起了大秧歌” -本报记者沈沂本版摄影本报记者杜建雄 “走在游行队伍的中央,我身边包围着的,是一团团烈火。”55年之后的今天,南开大学教授刘焱依然忘不了那一幕幕硝烟过后的欢庆,在他的心中至今有一颗难以磨灭的火种,从那个赤诚年代,一路燃烧过来。 ◆那年我是大四学生 1949年,刘焱22岁,在南开大学哲学教育系读大四,这是他公开的身份;而另一个秘密身份则是天津市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委员兼南开大学地下党总支书记。“早在解放军准备攻城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开始筹备迎接解放军进城了。”即将攻城的消息通过特殊渠道告知了南开大学的地下党,他们的准备工作便开始了。 “我找到了一个很安全的地方,一条条审查游行的标语。”刘焱笑着告诉记者,一位工友为他打开了学校秘书长黄子坚的办公室,在这个安静的小套间里,“欢迎解放军进城”、“新中国万岁”等二十几条标语被敲定了下来。 ◆我们用白床单写标语 15日黎明,从海光寺沿甘肃路向南进攻的解放军已进至南大东院一带,学校大楼的窗户边挤满了争睹天津解放盛况和解放军战士英姿的师生。 战火纷飞中,几个学生把早已秘密用白床单写好的“热烈欢迎解放军”的大标语,从大楼顶挂了出去。火红的文字分外耀眼,照亮了道路也照亮了心。“有几位解放军的干部,进学校发放传单,传单上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说到这,刘焱笑了,因为在大楼的地下室中,藏着一千余份内容相同的传单,“那是地下党在搞宣传时印制的,当时我们动员了三百多名进步同学,秘密翻印和散发这份‘宣言’。后来由于时局紧张,就把剩下的藏在地下室了。没想到,迎来解放的这一天,这些传单又发挥了作用。解放军手中的传单快发完了,我就让一位同学去地下室取来传单,偷偷交给了他们。”由于刘焱的身份依旧处于保密状态,所以不能公开发放传单。当他把传单交给解放军的时候,那位同志感激地握紧了这位“自己人”的手。 ◆我们连夜赶制画像 15日傍晚,枪炮声逐渐停止,战斗归于平静。“我们胜利了!全校师生员工异常兴奋,纷纷要求上街游行庆祝,迎接天津解放。” 学生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那一夜几乎没有人入睡。“那时候,学校早已放寒假了,但留下来的七百多名学生都投入了迎接解放的‘战斗’。”刘焱回忆,学生们的热情都异常高涨,写标语、制横幅、做彩旗,还画出了两幅巨大的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刘焱后来才知道,连夜赶制画像的同学是欧阳职能、徐联仓和文可传,“画像真是栩栩如生,他们将自己的美术功底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两幅三米多高、两米多宽的画像同那“热烈欢迎解放军”的巨大横幅一样在游行队伍中成为了最醒目的标志性“建筑”。 ◆我们的队伍越走越长 街道上硝烟还未散尽,商铺大门紧闭,甚至有些地方还散落着枪弹和军用物资,但丝毫没有影响师生员工的情绪。“当时,我们的游行队伍有一千多人,抬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高举‘热烈欢迎解放军’的巨大横幅,走出校门。”海光寺、多伦道、和平路、劝业场、南门外大街、鞍山道……队伍浩浩荡荡地穿越闹市区,写满“中国共产党万岁!”“庆祝天津解放!”的彩旗在半空挥舞。学生们唱起了自己作词、谱曲的歌:“欢迎欢迎解放军,解放了咱们老百姓;人民的军队人人爱,共同建设新天津!” 刘焱告诉记者,游行队伍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异常热烈的回应,街道被老百姓挤了个水泄不通,他们还放起鞭炮、敲起锣鼓为学生们伴奏。“人群中还有很多解放军,也拼命为我们鼓掌。” 一时间,鞭炮声、锣鼓声、口号声、欢呼声,响成了一片。人群像一阵疾风骤浪一样,拼命向前拥着。男女老少都手拉着手扭起来,唱起来。许多老太太被挤得东倒西歪,仍一直欢笑着不肯退去。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地跟着游行,本来一千多人的队伍形成了万人欢庆解放的壮观场面。 ◆我领着他们扭秧歌 从天津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任上离休的陈力老先生曾在那人山人海、万人空巷的游行队伍中扭起了秧歌。“我当时是南开大学民间舞蹈社的社长。”陈力老先生年轻时跳舞是一把好“脚”,以一流的新疆舞技享誉整个天津学生社团。 “参加游行的民舞社成员有100多名,我是社长,自然就站在队伍的最前面。”陈力回忆,游行中扭秧歌并不像电视中演的那样,每个人披起红绸缎、甩起红手绢。他们穿的依然是普通的衣服,男生长袍马褂,女生棉制素色旗袍,手中的彩旗代替了红手绢。“我举的彩旗比他们的都大。基本步伐就是走三步退一步,跟着鼓点儿,扭起身段……”说着,如今腿脚不太利索的陈老居然站起来,为记者表演了一段。看着眼前这位76岁高龄的老者,记者可以想象,55年前,游行队伍的最前面,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带领着同样欢天喜地的同志、战友,为重生的天津赋予着新的活力。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