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4广东“两会”专题 > 正文

广东省长报告高瞻远瞩字字国计民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0日15:15 金羊网-羊城晚报
  本报记者 曾璇 林洁 闫修彦 罗颖 汪令来 通讯员 任宣

  今年广东“新亮点”(摘要)

  实施第三期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开展农电体制改革攻坚战,进一步降低城乡居民到户电价。

  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开发区占而未用的基本农田要立即恢复农业生产。

  开展佛山市、兴宁市、东莞市长安镇等城镇化试点。

  以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创新城乡管理体制。

  加大乡镇和村撤并力度,降低农村行政成本。

  加快推进中海壳牌南海石化、茂名乙烯扩建、广州本田汽车扩建和丰田30万台发动机等重大项目建设。

  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鼓励农民在承包期内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全面推行社会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制度。

  稳步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

  赋予更多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

  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等跨境大型基础设施的前期工作。推进珠澳跨境工业区建设。

  积极推进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和出省主干道铁路前期工作。

  进一步放开住房二级市场,完善个人住房贷款担保机制。

  确保年底21个地级以上市通高速公路。

  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全年新增就业岗位80万个。

  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抓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

  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试行地方补充保险,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严格预算管理,按照保重点、压一般的原则,调整支出结构,确保防治非典、促进就业、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等重点支出资金需要。

  开展绩效预算改革试点,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并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实现普通高中招生增长15%,中等职业教育增长10%以上。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左右。

  加快广东科学中心和华南技术交易中心的建设。

  对体现广东特色且具有国家水准的艺术表演团体继续实行事业体制,其它文艺演出团体逐步转制为经营实体。

  加快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和广东粤剧博物馆建设,组建星海演艺集团。办好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广东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和南国书香节。

  推进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确保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办的卫生院。

  积极申办2010年亚运会。

  加快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大力度处置闲置土地。

  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制度。
图:黄华华省长今天上午作政府工作报告。本报记者 侯恕望/摄

  今天上午,广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省长黄华华作政府工作报告。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速递《报告》的主要内容:

  2003年成就回顾

  抗非胜利:成绩极不平凡

  政府工作报告将广东抗击非典取得的成绩摆在了第一位。黄华华在报告中称:“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我省经受住非典型肺炎疫情等严峻考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

  他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们把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动员和组织全省人民奋起抗击,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达到96.2%的高治愈率。

  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制定并实施了《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省政府安排15亿元,专项用于省级和困难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1个地级以上市和57个县成立了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检验中心。

  经济增长:创八年来新高

  2003年经济增长创近八年新高!

  政府工作报告称:初步核算,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450亿元,比上?暝龀?13.6%,增幅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2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7048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5350亿元,增长10.8%。

  报告称:广东省重化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工业结构开始由以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转变。

  全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达3280亿元,增长16.1%。全省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55.8亿美元,增长18.8%。报告称: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2836.4亿美元,增长28.3%,其中出口1529.4亿美元,增长29.1%,实现外贸顺差222.4亿美元。

  居民生计:就业稳收入增

  刚刚过去的一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55元,增长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0元,增长11.2%。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取得成效,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黄华华介绍,2003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效。全省新增城镇就业岗位96.6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2003年,广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89亿元,增长26.5%。高速公路、能源建设、天然气、石化、汽车、城市快速交通、环保、高新技术产业、水利、文化等十项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完成投资705亿元。2003年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一年,据报告介绍,全省新登记个体工商户36.2万户,私营企业8.16万户,分别增长7.7%和29%。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248亿元,增长29.9%。

  区域合作:粤港澳上台阶

  区域间的交流合作与发展,是2003年的一大主题。

  黄华华在报告中表示:成功召开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和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建立起粤港澳合作新机制,拓展了合作总体思路。与此同时,珠三角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广州、深圳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佛山第三大城市建设加快。《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2004年工作安排

  2004年如何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到的各项工作目标?黄华华表示,今年必须做好以下十一项工作:

  农业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着力解决缺水地区180万人饮水难问题,实施第三期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开展农电体制改革攻坚战,进一步降低城乡居民到户电价;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开发区占而未用的基本农田要立即恢复农业生产,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将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加速农业产业化,制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逐步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开展佛山市、兴宁市、东莞市长安镇等城镇化试点,以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创新城乡管理体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加大乡镇和村撤并力度,降低农村行政成本,加强对村级范围内筹资的审核和监督检查。

  产业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加快以信息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好重大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加快推进中海壳牌南海石化、茂名乙烯扩建、广州本田汽车扩建和丰田30万台发动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努力使广东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鼓励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到境内外上市;培育和壮大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体制改革: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省属国有资产重组,积极推进劣势企业退出,促进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在承包期内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全面推行社会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制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运行机制;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推行注册安全主任制度。

  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壮大外源型经济

  努力扩大出口,赋予更多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积极推行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产业招商、重点项目招商;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抢抓CEPA实施先机,推动新一轮粤港澳合作,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等跨境大型基础设施的前期工作,推进珠澳跨境工业区建设。

  重点建设: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有效扩大内需

  继续推进十项工程建设,努力解决产业协调发展瓶颈制约,今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40项,总投资487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20亿元,按照电力先行的原则加快推进电源电网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和出省主干道铁路前期工作,完善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枢纽的民航运输体系;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开放住房二级市场,完善个人住房贷款担保机制;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办好首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

  区域协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落实扶持山区发展的各项措施,确保年底21个地级以上市通高速公路,继续扶持山区和东西两翼3000个集体经济纯收入3万元以下行政村发展经济,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山区就业,扩大山区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促进东西两翼壮大经济实力,加快港口、高速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增强珠三角发展后劲,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强化珠江三角洲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电子信息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地位,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就业保障:进一步扩大就业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人民生活

  推行积极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80万个;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抓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帐户,试行地方补充保险,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扎实推进“十项民心工程”,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生活;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子女上学、就学、打官司、住房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物业管理、垄断行业乱收费和药品价格虚高问题,加强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财税金融:做好财税金融工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财力和金融支撑

  大力培育地方税源,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不收“过头税”;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按照保重点、压一般的原则,调整支出结构,确保防治非典、促进就业、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等重点支出资金需要;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推进财政管理制度创新,开展绩效预算改革试点,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并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强化地方金融资产监管。

  文化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大省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实现普通高中招生增长15%,中等职业教育增长10%以上,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左右,加快广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建设,确保进驻高校如期开学;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快广东科学中心和华南技术交易中心的建设;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对体现广东特色且具有国家水准的艺术表演团体继续实行事业体制,其它文艺演出团体逐步转制为经营实体,加快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和广东粤剧博物馆建设,组建星海演艺集团,办好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广东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和南国书香节;突出做好非典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严防禽流感感染到人,确保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办的卫生院,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促进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积极申办2010年亚运会;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快妇女儿童事业发展。

  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强化环保法规和环保责任制落实,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着重治理机动车尾气和噪声污染;推进城市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以及管网配套设施建设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加强珠江等江河整治工作,提高水环境质量;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大力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大力度处置闲置土地;建立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制度。

  民主法制:坚持依法治省,加快民主法制建设步伐

  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严格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省;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政府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相关专题:2004广东“两会”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