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酝酿了半个世纪的飞天之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1日14:14 CCTV《东方之子》 | |
钱学森93岁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1991年被授予国家 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神州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标志我国航天事业举世瞩目的成就。千年飞天梦想,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这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钱学森。 解说: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成功发射,不久后的一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王永志悄悄来到钱学森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1999年正是他88岁寿辰,我说怎么通过什么方式向他报告一下,就是他所关心的载人航天的进展,所以在他生日这天,我去他家,但是我没上楼,交给秘书,送给他一封贺卡和一个神舟号飞船的模型。 解说:这个飞船模型被钱学森摆在书架上珍藏起来。过了4年,他终于看到中国人实现了自己的飞天之梦。这个梦,钱学森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开始酝酿了。 1935年,钱学森去美国留学,4年后他成为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那时,钱学森就已经提出星际航行理论的可能性,当时在科学界引起极大的轰动,有人说他疯了,有人说它是科学天才。就是被称为疯子的钱学森参与撰写一份题为《迈向新高度》的展望规划报告,报告为美国空军描绘了一幅探索外太空星际航行的宏伟蓝图,因此,钱学森也成为美国军方最信赖的科学家之一。就在1950年钱学森准备离美回国时,美国五角大楼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共产党中国。由此,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拘禁了15天。 11年后,新中国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美国纽约时报用这样的文字报道这一事件:一位在美国接受教育,培养并成为科学名流的人,负责了这项试验,这是对冷战历史的嘲弄。在1950年之后的5年中,美国政府成为这位科学家的迫害者,将他视为异己分子拘捕,并试图改变他的思想,违背他的意愿滞留他,但是没能如愿。 1955年,钱学森终于踏上回国的旅程,他留给美国这样一段话:我很高兴能回到自己的国家,我不打算再回美国,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钱学森的回国,意味着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迎来了春天。 钱学森:陈庚大将就跟我谈谈,谈着他就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那个时候正憋着一肚子气呢,中国人怎么不行啊,所以就回答很干脆,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解说:1956年2月17日,一份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放在了周恩来的写字台上,这个报告中钱学森对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发展提出了长远的规划。根据这份报告,国务院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从这份报告开始,钱学森逐渐地离开学术研究领域,成为国家任务的执行者,开始了作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技术领导人的长期经历。那年他才45岁。 钱学森:那个时候常常是执行任务以前呢,聂荣臻元帅就打个电话给我,说钱学森这次任务由你在技术上负责,你准备好了,在基地商量好了,准备了发射时间,打个电话告诉我。他就安排到这,细的他不问。那么我到那儿去,也是这样的,我管总的。最后判决有没有问题,能不能发射,这个话由我讲。 解说:1960年,我国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前后只用了5年的时间。研制导弹的过程里,钱学森运用了一个相当有趣的观点,即通过工程控制协调的方法,使用不太可靠的元器件,也可以组成一个可靠的系统,这个观点后来成为中国导弹研制总体设计中的指导思想。 从提出导弹事业的发展规划,到具体建立相关的研究机构,培养专业人才,钱学森不仅提出理论指导思想,而且参与整个实施过程。30年的时间,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的发射成功,这一切为今后神州系列飞船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理论建立者和体系建设者,钱学森完成了他的承诺和历史使命。而这一切对于钱学森来说,只是一个实施的过程。 钱学森秘书涂元季:钱老曾经跟我说过这种话:其实搞两弹这种工程项目这是组织上的任务,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他的兴趣是在学术领域,是在思想上的创新。当然我们两弹的方案,也有很多的创新,但是原理早已经解决的问题,无非是你把它做出来,解决很多技术问题。而他的思想是在学术领域,是在学术思想上的创新,兴趣在这儿。所以退休以后,他就可以集中精力,做自己的研究工作了。因此他后来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在现代发展起来,就是所谓系统学的思想,或者说系统科学的思想。 解说:钱学森为中国导弹航天事业奋斗了30个年头。当钱学森完成了国家交给他的历史使命,重新回到书桌前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古昔老人了。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而就在这一年,钱学森主动请求辞去“院士”称号,在科学上没有最终的真理,晚年的钱学森更看重的是在自己走过的道路上留下财富。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