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名考:轿房、车厂与脚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6日22:20 天津青年报 | |||||||||
轿子是明清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那时,高官出行须乘专用的八抬大轿,设有专业的轿夫队伍,鸣锣开道,左右侍奉,衙役护卫,威风八面。老百姓从轿子和护卫的规格和规模,就可判断乘轿官员的级别。普通老百姓婚丧嫁娶用轿,则须到轿房租赁。红桥区先春园大街中段有“轿房胡同”1863年建房成巷,因巷内有张姓轿房而得名。 19世纪80年代,从日本传入的人力车出现在天津街巷,当时南方称之为“黄包车”
老地名中称为“脚行胡同”的,至少有两处,一在河北大街,一在中山路。1982年,前者更名为新胜利胡同,后者更名为自强胡同。原“脚行胡同”最初的居民,就是被封建把头剥削的搬运工人。“脚行”是旧时天津城区搬运业的地段性垄断组织。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天津建立了最早的私人“脚行”———同善首局。它原是一个“水会”,主要工作是救火,兼做搬运零活,后逐渐演变为脚行。天津早期脚行主要集中在三岔口、针市街、海河码头和盐坨地区等。清朝初年,天津县衙在城厢的四座城门成立“四口脚行”,就是官办脚行。后来脚行的把头们勾结官府,分界把持,形成封建割据的把头制度,大把头多为恶霸,残酷盘剥搬运工人,欺压百姓。至新中国成立前,全市有脚行227处,大小脚行头目3000余人。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了反把头斗争,彻底摧毁了历时200多年的封建脚行制度。谭汝为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