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状元 花冠本应落津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6日00:29 城市快报 | |||||||||
没能向刘春霖请教问题使许杏林感到非常遗憾 光绪三十年(1904),来自直隶肃宁的刘春霖以会试第17名的身份状元及第,消息传出后,朝野轰动。一时间,有关末代状元产生的种种传闻和猜测传遍大江南北。然而天津地方史专家许杏林先生昨天向本报记者披露,末代状元本应是天津人金息侯。这一最新发现,为末代状元产生的问题又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光绪三十年(1904),延续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在河南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试,1905年
天津人差点中状元 由于末代科举的特殊性,特别各种关于末代状元产生的传闻,增加了这次科举考试的神秘感。尽管当事者在事后有过这样或那样的记载,但由于时代久远,又没有来自宫中的第一手材料,因此无从判断这些传闻的可靠性。昨天,许杏林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披露这么一种版本:当时在殿试上,原本会试排在76名的天津人金息侯本可以高中状元,但由于试卷中的个别话语激怒了慈禧,因此,才被刘春霖取代。 金息侯试卷也不错,但在应对策论时,金息侯针砭时弊,在卷子之中体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关注。当慈禧太后发现金的卷子里面有“国家危亡”、“痛哭流涕”的字样,七十大寿的她,认为不吉利,结果金的试卷被掷之于地。而在刘春霖的殿试卷名字上点上一点朱红,于是刘列居榜首,大魁天下。就这样,一直居住在天津的金息侯就与末代状元失之交臂了。 春风化雨 甘霖普降 名助刘春霖? 在刘春霖中状元的各种传闻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是,当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字迹流利,内心颇喜。但一看落款,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想起太平天国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人都出自广东,于是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 当慈禧翻开刘春霖的试卷后,“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加之直隶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大笔圈定,名列榜首,发榜时刘春霖成了头名状元,经过主考官的保奏,为照顾社会舆论,朱汝珍的名字虽然没有抹去,也只得屈居刘春霖之后了。 而在会试中考中第一名的谭延闿(曾任国民政府主席),在殿试时,由于他本人的谭姓与谭嗣同相同,怕慈禧怪罪,主考官们在给慈禧的10张考卷中,没有把他列进去。 工秀小楷 慈禧相中 字助刘春霖?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刘春霖的小楷写得非常好,这种书法上的优势帮助了他中状元。刘春霖当时在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当时布庄的老板知道刘春霖书法好,就请他帮忙写一些字,正赶上布庄经常要为宫中置办布匹,置办的单子均出自刘春霖之手,后来不知慈禧是如何知道了此事,对刘春霖的字迹非常熟悉。因此,当慈禧一见到刘春霖的考卷,就钦点为状元。 究竟这种说法是否可信呢?据许杏林介绍,从清代科举制度的规则上看,这一说法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清代共有44位书画家中状元,占40%。此外,晚清的状元大部分都是慈禧定下来的,而且慈禧本人非常喜欢书法好的人,后来的一些主考官也就应着她的喜好,在殿试后,将一些书法好的人的卷子放在慈禧的案头,慈禧就从中间选择。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