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女学--一边是镣铐 一边是号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7日23:31 城市快报 | |||||||||
特约撰稿蒙秀芳 女子教育以近代为开端,借着西学的东风,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了。然而中国毕竟是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走过来的,各种陈旧落后的观念根深蒂固,女子教育一方面积极迎合时代,倡导科学和公正,另外又深受旧思想的束缚,中国近代的女子教育,正是在羁绊身心的镣铐和激发前进的号角双重作用下走向发展的。
将新学进行到底 近代女学完全摆脱了封建教育体制,在授课内容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天津的女子学校里有很多思想先进、学识渊博的教员,他们是学校的顶梁柱,为女校沿着时代方向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 “五四”前后,天津的很多学校都丢下了封建时期的“四书”、“五经”,而改学新教材。如女师学校的语文教师顾随先生在授课时选用了大量鲁迅先生的文章和国外的作品,讲课方法灵活多样,给学生们打下了良好的近代文学基础,深得学生爱戴,被誉为“女师的灵魂”。像其他学校一样,很多女子学校都根据自身的情况为学生们配置了各种实验设备,其中女师的设备是最好的,基本能做到各种实验用品每人一份,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上学要有担保人 与现在不同的是,不论是否有钱人,过去的学生入学前都要有一名成年人作担保,保证书上写明“某某学生保证在校期间遵守校规,凡有违规行为,后果一律由学生本人负责”,之所以多了这么一条,是与当时社会动荡的环境相关,女校里常有热血青年为救治国家,以各种形式参加各种革命活动,作为女师学生的邓颖超在“五四”时期就非常活跃,她与当时在南开中学学习的周恩来并肩战斗,在学生当中传为佳话;爱国人士兼实业家杨亦周因为积极参加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而被当时的北京大学开除。学校的这一措施显然是有明哲保身之意。 男生女生,注意距离! 封建社会中向来沿袭着两性之间界限分明的传统,如今看来,这个传统像一个幽灵一样,即便是到了女子可以上学接受教育的时代也仍然徘徊不去。女子教育发展的近二十年间,一直是独立于其他学校的特殊种类,但是由于学校经济状况、校舍面积等局限,上世纪20年代,一部分学校开始实行男女混合的教学方式。1928年,全国教育会明确禁止男女同校,视具体情况,必须同校时要分院管理,同在一个院内的,要分楼层管理,男女同班上课的情形被严格禁止,理由是男女性格不同,应当“分而教之”。女子学校尤其注重男女之间的距离,学校规定女学生向男教师请教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而且在师生交流期间必须有他人在场,比如在直隶女子师范学院,学生向老师问问题时要到一个专门的房间,房间里有一面大穿衣镜,学校的教导主任隔着穿衣镜可以听见师生的对话内容。 当然学校方面防范最甚的是男教师与女学生谈恋爱,直隶女子师范学院几乎在每周的周会上都反复地暗示学生,结果学校里出了不少不结婚的老姑娘。 当然,再严格的戒律也挡不住互相靠近的年轻心灵,师生恋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对此,女师学院有一条清规戒律,就是只要男教师同女学生谈恋爱,就必须离职。 学监管你没商量 那时候的学监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工作(主要是防止学生谈恋爱)。在女校中,学监的角色一般都由比较保守封建的中年女教师担任,他们无论大事小事都会严格监管学生,而五四运动前后,学生们的思想已经融入时代的潮流,富有成熟的看法和主见,因而必然与学监的管理方法发生矛盾。在女校里,学监似乎是最不得人心的。譬如直隶女师学院,该校的学监是一位封建社会中的“贞洁烈女”,她还没结婚时未婚夫就死了,她剁掉了一个指头代替殉葬,自己则坚决守节不再嫁人,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平日里脸上从来没有一丝笑容,她管教学生极其严格,不许学生有一点“越轨”的行为。 这位学监每天挪动着裹足小脚,检查学生们有没有把辫子盘到脑后,有没有人接触男性的朋友,学生有电话她先接听,学生有信件她先拆看,而后扣住不放。战乱时期,学生与家人之间全靠通信维持联系,但是这位学监常常拆看完学生的信件以后,就放在抽屉里不理不睬,任同学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还以为家里出了事。后来这位学监被聘为另外一所女校的校长,可以想象,那个学校的学生会怎样谨小慎微地度过他们的学生时光。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