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4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新政新理念 一年来中国政府着力打造五只手(5)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9日15:15 新华网

  文/本刊记者刘延棠 王海京

  外交要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国内的改革发展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这一直是我国新时期外交工作的根本宗旨。在2003年,立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新使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的变化,从国内与国际的结合来看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两大国际浪潮中进行战略决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策,为中国的改革发展谋篇布局,开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新局面。

  回望征程,中国外交正以更加主动、积极和自信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坚定维护,对单极霸权图谋的坚决反对和对多极格局的积极推动,赢得了国际上更多的理解、信任、尊重和支持,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一个更加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正在积极的争取和形成之中。

  和平崛起成为国家意志

  2003年12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美国期间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他说: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温家宝总理说,中国已下定决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向国际社会郑重阐明中国和平崛起的信心和决心,和平崛起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与国家理念。

  ●中国如何崛起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2003年,中国进入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并且,中国的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周期,这对加速世界经济的复苏有着莫大的积极贡献。中国经济的开放政策对世界经济的融合力和亲和力,使得中国的崛起难以抗拒。中国如何崛起,已经不仅是中国自身的事情,而且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广大发展中国家、一些不带偏见的国际政要为中国的崛起而喝彩的同时,“中美争夺霸权”、“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也干扰着国际视听,并给国内建设带来不应有的噪音。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阮宗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对周边国家、大国还是其他一些国家,温总理的这种宣示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中国的崛起谁也阻挡不了。其次,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和平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不是要挑起冲突,而是以和平、共赢和共同繁荣作为目标。从历史经验上看,一个大国的崛起将给世界带来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和重新“洗牌”。因此,对中国的崛起很多国家是有疑虑的。中国提出“和平崛起”,用与其他大国完全不同的方式迈向世界,表明中国发展的未来走向,意义非凡。

  ●彰显合作姿态。

  世界如何看待综合国力蒸蒸日上的中国?人们关注的是中国的崛起将如何深刻影响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又将怎样应对这一变化。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头号外交问题就是如何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让世界接受中国和平崛起的论断和事实。

  外交部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对于大力发展经济的中国,创造一个宽松的外交环境尤显重要。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之后,在外交策略上日益彰显和国际社会合作的姿态,并根据中国的国家利益在区域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2003年的中国外交工作目标明确,特点鲜明。首先,指导思想上明确外交工作要为国家利益服务;其次,行动上更加主动和有所作为。比如在推动解决朝鲜核问题上,中国无论是形式上还是介入的力度上所发挥的作用都是前所未有的,也取得良好效果;第三,外交工作更加务实。去年5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欧亚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礼宾从简,涉及新闻报道也作了改进。另外,每一次出访都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访问成果具体实在。

  在阮宗泽看来,十六大报告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野。十六大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外交就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国家最大利益服务。落实到具体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工作中,实践上有了更多的开拓进取。

  由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中国的对外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世界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赞成中国的发展模式及和平崛起的成功经验。2003年,“中国威胁论”有所降温,而“中国机遇论”逐步兴起。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济成为热络大国关系主轴

  国际观察家已经注意到经济外交已成为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首要手段。发展经济一直是中国的重中之重。发展经济不仅需要国内的和平,也需要国际的和平。对和平环境的渴望是中国提出和平崛起概念的内部动力。而且,经济外交也有外部的动力,最主要的就是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贸使中国在开放市场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世界市场空间,这给中国带来开拓海外市场的巨大动力和压力。

  大国关系仍是国际格局演变的主导力量。在中国展开的全方位外交中,巩固和发展与大国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点。在处理大国关系中,中国与世界大国和国家集团在经济上共赢互利,共享繁荣的现实选择和美好远景,已经成为热络大国关系的主轴。一些国际媒体评价说,中国虽然还不是世界大国,但中国的大国作用正越来越突出,中国的大国外交较过去成熟得多。中国在大国关系的新一轮调整中已处于更加主动有利的地位。

  ●中美关系:利益汇合点在扩大。

  去年一年中,尽管中美之间在不少问题上有分歧,甚至斗争,但总体上,两国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在扩大,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在上升,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应邀访问美国。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他参加了几十场活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访问取得积极成果。在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上,经过中方向美方反复强调和说明,美国总统布什、国务卿鲍威尔等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湾独立”,并明确表示反对台湾当局旨在改变台海现状的言行。

  此外,“9·11”事件之后,中美之间进行了比较有成效的反恐合作,美国也帮助中国抓到了一些曾经在中国的新疆地区制造恐怖活动的恐怖分子。这种双向的、平等的合作,在经济贸易领域表现得更加明显。中美两国在经济上互补性很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在美国,美国也是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美在中国大陆投资兴办的企业超过4万家,实际投入资金超过430亿美元。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说,不久前有人炒作说美国人最近失业比较多,是不是因为从中国进口增长太快,或者是中国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但通过双方的直接接触发现,这些问题实际上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中美两国的贸易有很大的互补性,对双方都会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中美贸易发展前景看好。

  ●中俄关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合作潜力巨大。

  李肇星说,中俄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新的时期,俄罗斯是我们最大的邻国,我们有长达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经过长期友好的谈判,中俄边界问题已经解决,这条边界线已经成为联系两国人民友好的纽带。

  2003年5月,胡锦涛主席首次以国家元首身份出访时第一站就是俄罗斯,充分表明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期间,两国

  元首再次发表联合声明,一致表示将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双方的睦邻友好,全面扩大在各领域的互利合作,努力开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局面。

  如今,中俄双方均以继续保持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外交重点,各领域的交往与合作有了更为具体、长远的规划。政治层面,两国国家领导人的会晤与热线电话通畅无阻,总理及外长间的定期会晤继续保持,双方政府相关部门间的磋商不断加强。经贸关系继续发展。200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157.6亿美元,同比增长32.1%,创下中俄乃至中苏经贸关系史上的最高纪录。目前,两国在双方境内共建立了数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和1800余家合资或独资企业,涉及机械、轻纺、资源开发、森工、化工以及电子和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双方在民用核能、能源、航空航天和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大型合作项目也都进展顺利,两国经贸交流正面临迅速发展的大好机遇。中俄双方进一步完善了双边经济合作的机制,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媒体和影视等民间领域的交流也日趋活跃、频繁。

  ●中欧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加巩固,相互关系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李肇星说,欧盟是国际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明年5月1日还要增加10个成员国,它的力量会更大。中国现在同欧盟的关系非常好,欧盟积极主张加强同中国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中国也发表了有关的政策文件,积极响应欧盟的主张。

  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欧盟越来越寻求成为独立的一极,与中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已成为法德等欧洲大国的共同要求。去年,法德英领导人先后到访中国,彰显出对发展与中国关系的热望。6月初,法国总统希拉克借东道主之便邀请胡锦涛主席参加“八国集团”会议和南北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今年1月底,法国隆重举行了庆祝中法建交40周年的大型活动,胡锦涛主席也应邀对法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中法交流与合作达到一个新高潮。

  如今,中国成为排在美国之后的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在对华投资方面,欧洲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占了优势。如今的欧盟政策制定者们正渐渐意识到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意味着什么,整个欧洲正在掀起一股空前的对中国的兴趣。与此同时,中国也期待着与欧洲在自然科学、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在这些领域,中欧之间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中日关系:经贸关系成为粘合剂。

  李肇星外长在评价中日关系时认为,两国关系发展总体来讲还是不错的,两国在一些国际问题上进行了协调和磋商,特别是在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上,中日都是北京六方会谈的参加方,日本也作出了努力。在经贸合作方面,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最大的注资国之一。但是,围绕历史教科书、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贸易纠纷等问题,两国关系时常出现一些干扰和磨擦,有时斗争还很激烈。这使得双方的政治关系裹足不前,政治互信难有进展。

  专家分析认为,尽管中日关系中消极因素和麻烦增多,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日本对华政策的主导面还是会与中国谋求合作,两国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也有共同点,维护和发展中日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特别是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日方十分重视中国的广阔市场,与中国扩大经贸合作的积极性很高。日本经济界有意搭乘中国发展这班“顺风车”,为重振本国经济找出路。这是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的有利条件。

  落实“睦邻、安邻、富邻”理念

  周边不稳定,中国就很难集中精力搞建设。争取一个有利于中国自身发展的国际大环境,首先就是要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中国机遇论正在成为周边国家的主流意见。

  切实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在去年一年中,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到新水平,中国的周边环境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较好时期。

  中国现代国际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在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中国经济经历了非典的严峻考验,仍实现9.1%的高增长,外贸总额突破8000亿美元,成为公认的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的“牵引器”。中国外交积极落实“睦邻、安邻、富邻”的理念,主动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推动区域内中日韩、10+3、10+1等各类经济合作机制化以及上海合作组织范围内的全方位合作迈上新台阶,促使区内多数国家间的战略互信水平明显提高。阿富汗重建进程继续取得进展,印巴在克什米尔实现14年来首次停火,南亚次大陆紧张局势明显缓和,都渗透着中国外交的不懈努力。中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周边国家的领导人和人民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不但不是威胁,而且为它们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好处。如今,中国机遇论正在成为周边国家的主流意见,中国威胁论失去了势头,这是一个很可喜的变化。

  2003年11月2日上午,中国海南省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中心大厅,温家宝总理面对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与会嘉宾做出庄严承诺:中国将与各国一起努力,营造大小国家和平共处的地区政治环境,营造亚洲国家普遍繁荣的地区发展环境,营造持久稳定的地区安全环境,营造更加多姿多彩的人文环境。这四点承诺体现了中国政府奉行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亚洲国家乃至世界受益。

  ●促进亚洲地区实现更大程度的经济合作、安全合作和政治合作。

  观察家认为,通过睦邻、安邻、富邻的务实外交,中国正在尽力促进亚洲地区实现更大程度的经济合作、安全合作和政治合作。在促进亚洲一体化进程中,中国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去年10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东盟首脑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参加会议并发表讲话,中国成了本次会议最大的亮点。期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并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国成为除东盟成员国外加入该条约的第一个域外大国,中国和东盟还将在2010年建成拥有17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日、韩三国签署和发表的《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为东亚三国合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和东盟建立的自由贸易机制是亚洲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步骤。这一举措使东亚一些主要国家,如日本、韩国也开始计划加入以东盟为基础的自由贸易机制,南亚大国印度也加快其“东向”的步伐,亚洲一体化趋势猛然加速。

  ●上海合作组织进入机制化建设阶段。

  与此同时,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也进入新阶段。社科院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邢广程研究员分析说,从一年来的实际情况看,上合组织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今年取得的一系列进展,标志着上合组织已从原来的初创阶段进入机制化建设阶段。

   

  首先,上合组织机制化进程在加快。2003年5月的上合组织元首峰会正式决定,组建两个非常重要的常设机构,一个是设在北京的上合组织秘书处,第一任秘书长由我国前驻俄罗斯大使张德广担任;另一个是原先设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上合组织反恐机构,移往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这两个机构目前都已经正式运行。

   

  其次,上合组织成员国成功举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除乌兹别克斯坦外,上合组织5个成员国都派军队或军事观察员参加。这次演习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分两个阶段进行,是苏联解体后中国第一次派军队到国外同时也是国外第一次派军队到中国境内参加军事演习。上合组织把安全问题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打击恐怖主义依然是上合组织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和重点。

  第三,上合组织多边经济合作开始谋求发展。9月在北京举行的上合组织总理会晤中,各方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贸易合作纲要》,开启了该组织在经济等领域互利协作的进程。纲要提出了一些框架性的构想,细化了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理念,并提出要建立自由贸易区。目前,各国的商务部门正在就海关体系、法律法规、投资环境、运输条件等方面加紧协调。经济合作成为上合组织的又一重点。

  构筑和平与发展的平台

  当前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还不是现代化的强国,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我们仍处于弱势。特别是在世界许多高科技领域里,中国需要努力追赶。这一实际决定中国必须广交朋友,通过全方位外交构筑和平与发展的平台。

  ●胡锦涛主席出访:“发展关系之旅”。

  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冷静应对严峻挑战的同时,及时抓住时机,主动出击,以和过去不同的低调、务实、积极、主动的大国外交姿态,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加强互信、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活动。尤其是胡锦涛主席的成功出访,充分展示了元首外交的独特魅力和作用,被外电评价为“展示形象之旅”、“发展关系之旅”和“全方位外交之旅”。

  2003年5月下旬至6月初,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进行了国事访问,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第三次峰会、圣彼得堡举行的建市300周年庆典和在法国埃维昂举行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这是胡锦涛以国家主席身份首次在国际上亮相,树立了中国进入新国际形势的里程碑。在短短十天时间里,胡锦涛除了进行中俄、中哈、中蒙双边重要商谈以及振兴“上海合作组织”的既定活动外,还与美国总统布什、法国总统希拉克以及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加拿大、瑞士、阿尔及利亚和巴西等国领导人进行了工作会晤,并和世界上最活跃的四十个国家的领袖在宴会上和其他场合碰面、交谈。期间,胡主席接触各界人士,活动内容丰富,既有双边外交又有多边外交,既有正式会议和会见,又有非正式交流,既涉及睦邻关系,又商讨了中国同主要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全国政协委员、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说,胡锦涛主席与许多国家领导人交谈的时间并不长,但都谈到了实质问题。吴建民的印象是:胡锦涛在会谈中对答如流,反应很快。他说,一个新的领导人出现在国际舞台时,需要外界认识和了解。八国集团会议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事实证明,中国适应潮流和形势发展,胡锦涛参加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外交新特点。

  ●任何时候中国都要为发展中国家说话。

  中国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深厚的友谊和广泛的共同利益,它们在人权、台湾等涉及中国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一向给予很大支持,因此,在任何时候中国都要为发展中国家说话,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不忘记和丢掉老朋友。2003年9月,世界贸易组织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在墨西哥坎昆举行,中国作为刚刚加入两年的世贸组织新成员,充分展示了中国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作用。它表明,只有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才有可能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12月中旬,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如期在埃塞俄比亚召开,温家宝总理参加会议并发表演讲,进一步巩固了中非传统友谊。中非之间签署了一系列加强政治联系和经贸合作的文件,推动双方关系向纵深发展。此外,中国同墨西哥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给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传统安全领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特别是反恐领域的合作迈出新步伐。

  中国积极倡导新安全观,开展安全对话,探讨有利于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地区安全安排。在国际恐怖主义打而不绝的复杂情况下,中国制定了正确的反恐方针、政策,作出了周密部署,在“平等合作,双向互利”的原则下开展国际反恐合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此外,同东南亚国家一道,共同抗击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拓宽了双方非传统安全合作的领域。

  “只有实现全球协调、平衡、普遍发展,才能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稳定”,胡锦涛主席在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上的讲话犹然在耳为此,胡锦涛提出了“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倡导和睦相处”、“加强多边合作”、“维护世界多样性”等具体建议。中国正以一个维护世界和平、安定、发展、合作的新世界的重要成员屹立在世界舞台上。作为一个热爱和平并充满希望的大国,今天的中国在享用世界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世界也将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巨大好处。□(完)

  相关专题:2004年全国“两会”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