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浪人物专题 > 正文

亲人眼中的丁肇中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1日17:46 齐鲁周刊

  实习生 周春学 孙云云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2004年2月27日的济南突然之间狂风大作,飕飕的风在山大校园里逛来逛去,校园里的松树摇摆着,就连行人的发型都很特别——让人想起了“冰淇淋”,只是颜色和季节有点不和谐。在山东大学新校区的南门,很多的“冰淇淋”在大风中伫立,他们在等待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丁肇中的到来。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在等待了一个小时之后,早上9点40分左右,一辆黑色轿车驶入山大。车上走下一人,面部略现严肃,一身黑色打扮,倒是那标志性的“大头”让记者们欢欣鼓舞:终于盼来“老丁”了!这是继1994年来山大演讲、交流后,丁肇中第二次与山大师生面对面。

  而对于丁肇中的亲人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骨肉重逢的喜悦。

  在山大,记者见到了丁肇中的嫂子高树英女士和侄女丁雯女士,听她们讲述了亲人眼中的丁肇中。与伟大的科学家丁肇中相比,她们眼中的丁肇中要朴实、感性得多,也更像一个山东人。

  大智若愚的“大头”

  因为聪明,在弟弟眼里,作为老大的丁肇中占尽了“便宜”

  丁肇中的童年是不幸的,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他不得不跟着父母颠沛流离,从家乡日照涛雒开始,南京、芜湖、合肥、海州、汉口、重庆,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丁肇中童年的足印,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丁肇中真正开始念小学是在1946年的青岛,当时的他已经有10岁了,读的是一家德国天主教办的小学,叫德兴街小学。而之前的读书生活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丁肇中的童年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大智若愚。据丁雯讲,丁肇中小时候经常会被比他小一岁的弟弟丁肇华欺负。有一次,丁肇华在口袋里装上小石子儿,爬上门前的一棵树。看到丁肇中站在在树下,弟弟就用石块儿打哥哥的头,结果丁肇中只是晃着他的“大脑袋”,就是不知道石子儿是打哪儿飞来的。丁肇中很喜欢思考,在别人眼里的他似乎有一点点的傻,而在母亲眼里丁肇中是一个顶顶聪明的孩子。

  在念小学期间,丁肇中的语文和历史是很棒的。有一次历史考试,丁肇中只是在考前的一晚背了背书,第二天就拿了100分。

  不但丁肇中很喜欢物理,弟弟丁肇华也对物理情有独钟。但由于兄弟俩都喜欢实验物理,而实验物理是很需要花钱的,当时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兄弟俩必须有一个人作出牺牲,所以母亲没有同意丁肇华学习实验物理的请求。后来丁肇华在美国服了两年兵役后才开始选择他最喜欢的专业(这是当时美国的政策),而哥哥丁肇中却没有服兵役。丁肇华学的是机械工程专业,现在纽约的波音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在弟弟眼里,丁肇中占尽了“便宜”。

  丁氏兄弟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1949年冬他们全家辗转至台湾,当时需要给孩子们报户口,这时,父亲丁观海和母亲王隽英只记得丁肇中的生日,弟弟肇华和妹妹肇民的生日早已忘记,只知道一个是1937年出生,另一个是1940年出生,于是就索性把三个孩子的生日都定为1月27号,这一天就成为了他们的集体生日。

  一双毛袜子

  在雨季,一秒钟之内也许要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有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到它

  1994年的山大,曾经有一个学生问丁肇中:“作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应该具备哪些因素?”他不假思索地说:“诚实。”

  一直以来,人们对丁肇中的认识可能仅限于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美国政府劳伦斯科学奖获得者,是一位大师级人物,但成功的背后有多少辛酸和痛苦,却很少有人知道。据丁雯女士讲,丁肇中对科学的热爱几乎是一种痴狂。有一次丁肇中去青岛作演讲,临走时由于时间很紧,将一件刚刚洗过的衣服留在了青岛,为此他大发雷霆。家人觉得奇怪:“一件什么衣服,值得他如此生气?”原来就是一件牛筋布衣服,因为他除了这件衣服,再没有其他衣服可换着穿了。

  丁雯女士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1995年7月13日这一天,在北京的丁肇中教授因突发肠穿孔进了北京协和医院。在手术台上,医生发现丁肇中的脚上穿着一双厚厚的毛袜子。当时是夏天,北京的气温直逼40度。原来,在一年中,丁肇中只有在圣诞节这一天才去逛商场,而当时又正好是冬天,就只好买毛袜子,还有为数不多的几件衣服。

  老丁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天他总是早上六点钟起床,早饭经常不吃就匆匆驱车赶往实验室,中午在实验室随便吃点,晚上最早也要九点回到家里,一直读书到午夜之后。在365个日子里只有圣诞节这一天,他可以去实验室外的世界,去享受生活。

  经过丁雯女士的提示,记者注意到,这次丁肇中来山大穿的就是一双毛袜子,而由于最近天气转暖,济南已经很少有人穿毛袜了。想到丁肇中还要把毛袜子穿到炎热的夏季,让人不由得为丁肇中的脚喊屈。

  丁肇中对事业的爱占用了他对家人的爱,他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团聚,为了自己的事业四处奔波,到处筹集资金,到处谈合作,还要把大量时间花在实验室里,留给家庭的时间就显得很少很少。在丁肇中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年,一家美国媒体问丁肇中的女儿想不想像父亲一样当科学家时,她否定了,理由是当科学家太忙太累,没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丁肇中的孩子并不多。两个女儿都在大学教书,儿子即将升入大学。据丁肇中介绍,由于孩子们从他身上发现研究物理很累,所以报考大学都坚决不学物理。现在大女儿在西雅图一所大学讲授生物学,二女儿在美国南部的一所大学研究考古,儿子的兴趣则在数学。

  丁肇中在回忆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感受时说:“就像我们的城市波士顿一样,在雨季,一秒钟之内也许要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有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到它。”正是这种科学态度才铸就了今天的丁肇中,在谈到丁肇中对科学的态度时,丁雯女士用两个字来概括:严谨。

  在高树英女士位于济南的家里,记者看到一张高女士和丁肇中1994年的合影那时的丁肇中一头乌黑的亮发可是今天的丁肇中头发已经明显白了许多。高树英说:“1994年我第一次和丁肇中见面,此前的日子里我一直没见过他。”

  “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面对中央电视台的镜头和大学生,丁肇中平静地说:我不知道

  中央电视台采访丁肇中,记者问:“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选择。比方说小的时候,对科学、对科学家感兴趣;大学的时候,就锁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个实验也是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

  丁肇中的回答却是:“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

  记者不死心,又追问道:“没有必然么?在这里面?”

  丁肇中依然回答:“不知道。那我就不知道。”

  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能让自己在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会后悔?”

  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

  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

  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确实这是事实。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记者最终仍不肯死心:“可是像我们这么轻松交谈,我觉得没有必要这么严谨。”

  这次,丁肇中的回答依旧斩钉截铁:“不是。可是我确实不知道。”

  与此相似的,是丁肇中在同济大学的回答。演讲后,有同学问正反物质世界之间会发生什么具体状况,丁肇中马上回答:“不知道。因为没有人做过实验。虽然对于这个问题有多种假设,但是不做实验任何答案都可能是对的。”有同学提问:“数字有正数、负数和零。那么物质是否也存在正、反物质之外的第三种状态呢?”丁肇中非常简洁但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不知道。”第三个问题是有关反物质世界的具体存在状态,丁肇中回答说:“我们只知道反物质的存在远在我们的银河系统之外,只知道我们的银河系统中没有反物质。至于其他的银河系统中是否有反物质,我不知道。”

  丁肇中的遗憾

  丁肇中的“兴趣”背后,寄托着母亲的苦心孤诣,而父母去世时他都不在身边

  在山大的报告会上,有人问丁肇中: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成功女人,您认为谁才是这个成功的女人呢?

  丁肇中回答:“我的母亲和她的母亲,也就是我母亲的母亲。”

  其实在丁肇中的一生当中最感激的人就是他的母亲——王隽英女士。

  王隽英是山东省海阳市盘石店镇人,其父王以成早年追随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牺牲。从那时起王隽英的母亲就成了寡妇,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王隽英显示出独立、聪慧和坚强的个性。高树英女士说,从丁肇中的身上也能看到一些他母亲的影子。

  每当丁肇中说起自己的母亲时,眼里总是含着感激的泪水。他讲了儿时一件难忘的事情:在德兴街上小学时,学校里的老师都是修女,因为是天主教学校管理得特别严格。丁肇中感到很压抑,去了两天就对母亲说不想去了,母亲立刻为他换了学校。此后,在丁肇中的人生中母亲总是给他最大的支持,从不强迫他做不喜欢的事情。在很多地方有人问他成功的经验,他的回答就两个字:兴趣。而这兴趣背后,显然寄托着母亲的一番苦心孤诣。

  丁肇中的一生中有很多辉煌,但是他也有很多遗憾。据丁雯女士介绍,王隽英女士是1960年因患肝癌而离开人世的,可那时的丁肇中不在母亲身边,后来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先生也因胃癌于1991年离开了他,那时的他同样不在父亲身边。丁肇华为此一直在生着哥哥的气。

  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先生曾经是山东大学文学院的学生,同班中还有一位后来的文坛泰斗,就是刚刚离开我们的诗人臧克家老先生,他们是同学。据高树英女士介绍,在丁肇中获得诺贝尔的那一年,由于“文革”的原因,国内媒体很少报道,他们是通过当时的一份《参考消息》才知道丁肇中获奖的事,当时一家人在一起十分高兴,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含着泪花。

  说到这里时高树英女士抹了抹眼睛,他告诉我们,“文革”时期全家人都不敢说自己认识丁肇中,怕受牵连。

  -链接

  丁肇中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童年在中国大陆度过,1948年迁居中国台湾省台北市,曾就读台湾成功大学。1956年前往美国在密歇根大学就读工学院,后转系到物理系,1959年毕业后留校攻读理论物理学博士,1960年获得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博士学位。1963—1964年间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的是高能实验物理、粒子物理等研究。1974年因发现新的粒子“J”荣获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并在此后获得美国劳伦斯科学奖。1994年6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并访问山东大学,被聘为山东大学名誉教授。1998年6月,他领导的“阿尔发磁谱仪”(AMS)由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带入太空。目前他正在为“阿尔发Ⅱ”的升空作努力,预计能于2007年上天,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工作。

  回响在斯德哥尔摩的国音

  1976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大会主席宣布授予J粒子的发现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曾经站立过伦琴、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等科学巨匠的讲台,今天走上来的是身材魁梧的美籍华人丁肇中。

  “国王、王后陛下,皇族们,各位朋友,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最高的荣誉。我出生在旧中国,因此想借这个机会向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强调实践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落后的思想,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的害处。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都倾向于理论的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更是从实验中产生的。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而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这是纯正的国语,这是诺贝尔奖设立76年来第一次用汉语发表的获奖演说。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