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晓琳:谁能记谁到永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2日12:12 湖南在线-湖南日报 | |||||||||
蔡栋 在中央电视台对面的一家酒店与肖晓琳见面,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她1988年从长沙电视台调中央电视台,一转眼竟有16个年头了。 肖晓琳说自己有点懒,惟一值得“骄傲”的是,她在美国留学的儿子已长到1.82米
我们一齐瞧她儿子的照片,果然是个眉清目秀、英气勃发的帅小子。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你儿子固然值得你骄傲,但你也值得三湘父老骄傲。从《观察与思考》、《焦点访谈》到《半边天》、《社会经纬》,再到《今日说法》、西部频道;从播音员、主持人到制片人,到荣获金话筒开拓奖,真是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年在开拓。 谈到《今日说法》,曾被人称为“满脸的官司”、难得见笑的肖晓琳的脸上露出了自豪之情,她说这个栏目收视率高,观众满意度高,15秒广告就要收多少万云云,说得大家一片“啧啧”声。 肖晓琳的父母均是湖南大学教师。她自己也酷爱读书,1977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87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后又到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当访问学者,在知识上,她总是有种紧迫感,不忘及时给自己“充电”。 “在我成长的路上,我真是要感激不少人。”肖晓琳感慨地说。她说她小时候在东北掉进井里被人救起,至今也不知道恩人的名字;考大学时,由于成绩门门上了80多分,在当时很突出,招生的老师觉得报“北广”还可惜了,就劝她报更好的学校,甚至愿意出面帮她改志愿。肖晓琳一心想上“北广”,就说不改了,并请叔叔们放心,她绝不会做“肉喇叭”。“当时那些人确实是一片好心,可我连他们的名字也不知道。” 她说她要感激的人太多了,包括保姆,乃至被采访的对象。一次到医院采访一个未婚先孕的姑娘,当那姑娘知道已不能打胎时,就说我把孩子生下来哺养,一脸的圣洁,那种敢于承担的精神,令肖晓琳十分感动。 “一方面要感激,一方面要忏悔。”这话使大家一愣,这位深受听众喜爱的“普法大使”又有什么可要忏悔的呢? “怎么没有呢?”肖晓琳正色道,“当《半边天》主持人时,有时采访太急切,把人的眼泪都问出来了。当时我只顾打破沙锅问到底,没考虑这位女人回去后还要面对她的父老乡亲。有时我跟被采访的人交谈,问她们怎么不自强、自立,可有的人连生存都很困难,怎么自强,自立啊?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痛。” 感激也好、忏悔也好,肖晓琳心里总是装着别人。 她曾用两年的时间到西南、西北最苦的地方采访,饿了就啃几口老玉米,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热饭。办《今日说法》时又接触大量案件,面对那么多求助信,她心情沉重,所以难得见笑脸。正是这些心灵的打磨,生活的积淀,她的心中才充溢着感激与忏悔。我们怂恿她写一本书,以她的经历,以她的才情,不写太可惜了,她被大家的热情所鼓动,说是可以写一本,就用“谁能记谁到永远”作书名,封面淡雅一点,大家一致叫好。 那天肖晓琳感冒了,吃饭时她坚持用公筷。大家表示客气,都说久经考验,不会被传染。可肖晓琳却仍坚持用公筷,吃到最后,她不知怎么吃出两双公筷来。 常记着别人的人,别人也会记着她。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