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求索地学会 谁言女娲补过天(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9日22:44 城市快报 | |||||||||
1909年9月28日中国地学研究会成立时的合影 《地学杂志》第一期刊登的我国第一幅地质图《直隶地质图》 记者 张博/城市快报 远古时期的一天,突然天崩地裂,女娲用彩色的石头不断地补着天上的窟窿,最后用自己的身体补住了天上的巨大裂缝,人类得以生存下来。这个凄美的故事让近代以前的中国人深信不疑。然而随着1909年中国地学会在天津的成立和1910年《地学杂志》的创刊,人们从刊物上发表的近代地质学文章中,读出了一种耳目一新的信息,女娲补天仅仅是个传说
1909年9月28日,天津河北第一蒙养院里热闹异常,一批中国近代地理学者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地学研究会,张相文当选首任会长。在当时,这个学会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更多的重视,但对于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来说,这个学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地理学由传统舆地学开始迈入近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不仅如此,由于这个学会成立的地点是在天津,也为近代天津增添了厚重的学术气氛。 该会在创立之初就明确提出:“本会以联合同志研究本国地学为宗旨,旁及世界各国不涉范围以外之事。”可见,该会是以全面研究地学、坚持爱国进步、谋求救国救民为宗旨。当时学界巨子张伯苓等人对该会颇为重视,在该会的会员中,拥有一批著名的学者,此外,地学会聘请了外国名誉会员。 作为我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在国外设有外交员,主要是与国际地学团体进行交流。1928年应邀派代表出席德国柏林地学会成立百年纪念大会;1930年,又应邀派张天泽为代表,出席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成立百年纪念大会。这些活动也为中国地理学在世界上广受认可奠定了基础。 开篇即有骇俗作 直隶地质有图说 火星上有白光?中国古代有飞船?这些在今天看来都十分新鲜的事物就刊登在《地学杂志》的创刊号上。1909年中国地学会成立之初,张相文即着手筹备创办会刊《地学杂志》。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地学杂志》创刊号便于1910年问世了。这套杂志在当时的发行量不是很大,因此能够保存下来的是少之又少。据了解,天津图书馆还保存着一套完整的《地学杂志》。在该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看到了该杂志的创刊号。 翻开第一卷第一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美国德瑞克(N.F.Drake)博士的“论地质之构成与地表之变动”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许多在当时全新的观点和问题。在这本杂志中,还发表了我国第一幅地质图《直隶地质图》,图上标出当时河北省大部分地区的地质情况。 艰辛出版廿八载 倡导自办地质业 据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地学杂志》自创刊起至1937年因抗战兴起暂时停刊止,历时28年,共刊181期。开始为月刊,后来因经费不足,出版周期时常变化。28年间,共出版181期,刊载论文1500多篇,各种地图大约140幅。 在这个杂志中,大量地介绍了当时中国名山大川的详细情况,并介绍当时一些著名城市的发展变迁,为后人了解一些重要历史事实提供了依据。同时,根据当时清政府与别国进行边界交涉事件绘制相应地图,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 《地学杂志》上开设的栏目很丰富,有论丛、杂俎、内编、外编、说郛(古代指城外面围着的大城)、邮筒、本会纪事、绍介图书等项目。不仅如此,该杂志还特别提倡进行地质调查,并大力开展自办地质事业。 张相文当时的目的很明确,希望通过对地质业的重视,能够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依据。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近代中国地理学的这些学者并没有把杂志当做单纯的学术文章,还希望通过介绍地学知识以唤起国人的救国意识。中国政府任命的第一位管理地质工作的官员章鸿钊规划的中国地质工作“中华地质调查私议”,就是通过《地学杂志》提出的。 刊登科学地质文 推翻风水迷信论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没有很多的地质学概念,相反,风水迷信大行其道,许多著作中都将地理地质与风水联系在一起。在《地学杂志》上刊登的文章则提出“今日研究地理学,需先明与地理关系最初之地质学”。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天麟介绍,中国的学术传统是重人文,不究自然本质,甚至在传统地理学经常将风水迷信的东西附会上去。相对于这些传统学说,《地学杂志》上的文章无疑是一个突破。 许多人在儿时都曾经听说过女娲补天的传说,然而在近代以前,女娲补天不仅仅是传说故事,很多人在当时就相信这个故事的存在。而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地理科学的杂志《地学杂志》,刊登了许多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先进的地质学知识,告诉人们:地球原为炽热之气(星云),凝聚而成球体,经过多年演化始有生命,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最近阶段才有人类出现。今天看来,这种言论颇为粗浅且有不准确之处,但在当时,已经是能勾画出一个自然进化的基本轮廓,且能自圆其说;更有地层和古生物化石(当时译为“僵石”)材料为证,让久被女娲补天之说熏陶的国人感觉耳目一新。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