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法院宣判小泉参拜违宪后中日关系何去何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2日10:35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散淡、胡奎/北京报道 “拿出诚意、信守承诺”仍是日方需要努力的方面 4月7日,世界主要通讯社都以滚动播发的方式报道了日本福冈地方法院对211名原告提出诉讼的判决: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2001年8月13日参拜靖国神社“违反日本宪法政教分
新华社的报道说,福冈地方法院审判长龟川清长在判决中说,小泉在参拜靖国神社时,乘公家车,秘书同行,以“内阁总理大臣”身份签字、献花篮,属于日本宪法第20条禁止的宗教行为,违反了日本政教分离的宪法原则。目前,日本东京、千叶和那霸等地的地方法院也在审理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违反宪法的诉讼。 日本共同社报道引述的法院判决中说:“尽管受到自民党内部和普通国民的强烈反对,小泉仍4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样一个不能被称为是纪念战争罹难者的最佳场所。”判决认为“这是基于政治考虑”。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违宪”判决不会对当前偏冷的中日关系产生大的影响,但会对小泉政府一味“向右倾”的政策倾向产生某种民意制约。 “划时代判决”之后 路透社的一篇报道将判决称为“划时代的”(Epoch-making ruling),同时报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韩国官员说,“很难想像判决会给(参拜)这个问题画上句号”。 小泉随后接受访问表示要继续参拜的表态就是明证。此前不久,3月28日,关于靖国神社供奉着甲级战犯,小泉称他本人“不拘泥于这个问题”。关于将甲级战犯分开供奉,小泉表示,日本政府不能指示靖国神社分开供奉。 现实生活中,坚韧和顽固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尤其是对政治领导人来说,个人的言论表达的往往是政策倾向、基本选民圈的意愿等等。 在参拜问题上,“小泉说是出自于个人信念”,但其实“有实在的政治上的理由”,参拜使他在“在自民党保守势力获得非常重要的支持,”一家海外媒体评论说。 从经验判断,政治领导人的有些话是说给媒体的,因为媒体可以成为最有效的“功放”,以最快方式最大化地释放音效,同时最有效地在最广泛的范围内引发某种情绪。 这种效应既可以传播于国内,更可以远达海外。这种情绪在不同地方、不同人群中可能是同质的,比如都体现为不满、愤怒、疑惑或释然,但内涵的价值取向和要达到的目的则截然相反。 但同时也应看到,任何国家要得到信任,既要取信于内,同时要取信于外。 判决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说,“正确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历史事关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也是日本真正取信于亚洲和国际社会的重要条件。”韩国外交通商部一位高级官员说,“韩国政府一贯认为,正确的历史认识才是韩日两国发展面向未来关系的基础。” 阴影笼罩的中日关系 “舌头总有碰到牙的时候”,两年前,中国曾有媒体如此形容中日关系。两年后的今天,再用这样的话语来作表述,便有些过于轻描淡写了。 中日这两个东亚大国上空无疑笼罩着太多历史和现实的阴影。日本政府及其领导人一再作出试探并突破中日关系的底线举动,令人担心。 近年来日本国内不断有政要公开鼓吹日本应发展小型核武,称拥有小型核武不违反“无核三原则”,日本议会里至少有83名即17%的议员持有此种观点。此外,有的日本政要还鼓吹日本可以“一夜之间生产出上千枚核弹头”。日军方一人士甚至在美国一次军事论坛上称,日海军可以在3个小时内击溃中国海军。 舆论普遍认为,今天日本的和平宪法事实上已不复存在,日本也已不再是一个和平国家。与此相应的是,日本许多民众支持甚至赞赏小泉不顾压力坚决参拜靖国神社的“勇敢行为”,而对中国持友好态度的日民众则已下降到半数以下。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国民具有很强的从众心理,民众的观点易受导于媒体,而日本媒体是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政府的。因此,有人分析说,今天的日本社会事实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小泉,另一个是小泉以外的所有其他人。而可怕的是,今天的小泉的背后站着福田康夫等许多持极右倾向的“候补小泉”,他们的身上都闪动着军国主义的幽灵光影。 小泉在最近参加国会预算委员会会议时,说出了一段令世人大开眼界的奇谈:“我没有对任何国家的领导人参拜战殁者表示敬意说三道四。如果有人批评我这么做,日本国民会怎么想呢?”他表示,中国批评其参拜靖国神社对日本国民的对华感情产生了负面影响。 日本外相访华的各自表述 事实上,自2001年10月后,小泉再也未能踏上北京的红地毯。但为了弥补最高层互访无法实现的缺憾,中日两国仍有意推动更多其他形式的高层对话渠道。 今年以来,自民党和公民党政调会长、最大在野党民主党干事长,以及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都曾来中国访问。中曾根康弘受到胡锦涛接见。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和中联部副部长刘洪才在3月份也分别赴日。 在众多来华访问的日本政要当中,川口是惟一能代表日本政府的。日本外相一般被认为是除首相和官房长官之外的最重要官员之一。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福田康夫去年来过中国,日媒体称他是“代理首相”前来访问。 中日关系在近年来一直有不同问题,但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连续出现不少问题却还不多见。就因为如此,日本法院做出“判决”三天前,日本外相川口顺子对中国25小时的“迅疾”访问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对中日关系来说,访问比‘判决’影响更大。”一为长期关注中日关系发展的人士称。 一位当时在现场的人士告诉笔者,国务委员唐家璇在会见川口顺子时,当着中日媒体的面引述了川口本人的原话,“越是在这个时候,(日中)越有必要开展对话”。 这位人士告诉笔者,两国外长的会谈整整进行了两个小时。“显然,要谈的问题、要说的话都很多,”这位人士说,“说明双方都对双边关系非常重视,毕竟挨得太近了。” 尽管川口的到访并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成果,但其意义仍不可低估。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的金熙德研究员认为,川口的到访至少表明,中日高层政治对话的渠道是畅通的,并可将因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和钓鱼岛纠纷所造成的政治损失降到最低点。 然而,从访问后媒体的报道分析,双方在强调双边关系对彼此重要性的同时,在存在争议问题上,是各自表述本方立场的。从中方媒体报道看,中方强调了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无不涉及“中方重大关切和中国人民的感情”。 对于历史问题,李肇星更将参拜靖国神社称之为“历史包袱”,继续参拜“只能意味着历史包袱越背越重”。不少媒体都评论,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中日实现高层互访不可逾越的障碍,从而无法打破已经延续相当时间的“政冷经热”的中日关系。 维护大局是两国的需要 考察一个事件,既要观察过程,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结果,包括长期的成果和短期的利益。有远见的政治家会倾力创造长远的结果,是为战略。 温家宝说:“中国政府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既定政策。”唐家璇说:“中日关系的主流是好的。”这反映的是中国领导层对中日关系的评价。但对中国外交官来说,中日关系除了本身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还必须考虑国民感情等超越外交的因素。 从日本领导人对一些事件的迅速处理上,从日本外相作出的“两国间交流在多层次扎实地进行,相互依存的经贸关系日益加深”的表态上,也可以看出日本对日中关系的重视。同时,也不难看出,“拿出诚意、信守承诺”仍是日方需要努力的方面。 日本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前年的1000亿美元跃升到去年的1300亿美元。虽然受到非典的短期影响,去年双方人员交流达到近270万人次,双方在经济合作、区域合作、地区事务上有不少共同利益。 经历了上个世纪90年代“失落十年”的日本已经认识到,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本不是威胁,而是机遇,对日本实现经济复苏非常重要。 对未来中日关系而言,如何调动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大力维护和珍惜两国关系取得的成果,是摆在两国政治家和国民面前的共同课题。 相关专题: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