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恩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2日11:42 云南日报 | |||||||||
云南日报网 ———在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电视电话会上的讲话 白恩培(2004年4月20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部署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分析当前形势,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创新政策举措,促进我省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下面,我讲3点意见。 一、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富民强省的重大举措县域经济是基础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县域经济是综合经济,既是连结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枢纽,同时也具备了类似国民经济大系统、大网络的特点,是社会经济结构比较完善、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全省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就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成绩,县域经济取得新突破,必然推动全省经济再上新台阶。对此,我们一定要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县域经济。强省之基在于强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着全省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强则全省强。县域经济不发展,全省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基础,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口号。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只有紧紧抓住县域经济这个重点,创新思路,更新举措,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强各县市区的经济实力,全省经济总量才能快速跃升,广大农民才能尽快致富,贫困地区才能加速脱贫,农村面貌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有依托和基础。 缩小与发达省区的差距,关键在县域经济。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县域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必须看到,我省绝大多数县还是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还没有一个县进入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仍有73个国家重点扶持县,7个省级重点扶持县,116个县靠省级财政补贴保证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县域经济仍然是我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已经成为影响云南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制约,成为与发达省区的最主要差距。我们必须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千方百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打造一批经济强县。 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点在县域经济。我省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过低、城乡发展不平衡、县乡财政困难、“三农”问题突出、城镇就业增长缓慢等深层次矛盾,最集中的反映在县域经济中。这既是当前全省经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我们只有从每一个县抓起,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省的问题,达到优化全省经济结构,增强全省经济实力,增加全省城乡居民和各级财政收入的目的。 加快云南经济发展,希望在县域经济。加快我省经济发展,关键在县,潜力也在县。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加入世贸组织,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拓宽了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将极大地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我省丰富的资源优势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有力的支撑;近年来,我们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实施了一大批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去年成功地巩固了经济恢复性增长的成果,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我们完全有条件,完全有可能把县域经济发展得更快更好。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紧紧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富民强省的大事来抓,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集全省之力,真抓实干,形成一个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态势,努力开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二、突出工作重点,推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从我省的实际出发,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发挥优势、各展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坚持市场导向、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分类指导、扶优扶强,形成发达县率先发展、中等县加快发展、欠发达县跨越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突出抓好7项工作: (一)抓农业,确保农民增收。云南是农业大省,大部分县市的经济还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立足于这一基本省情,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为主要任务,努力繁荣农村经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通盘谋划,整体运作,促进城乡联动、工农对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正确处理好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调整种养业结构,把畜牧业建成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突出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调整生产结构,突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调整劳动力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户分散经营集中起来,共同开拓市场,提高农业的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落实逐步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户进行直接补贴等政策,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稳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确保农民收入增长。 (二)抓特色,创造竞争优势。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发展特色经济。有特色就有优势,就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我省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关键是要从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利用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打造特色产业体系,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经济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特色优势,把特色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对特色传统产业,要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努力增创新的优势。对新兴特色产业,要集中力量做强企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推动县域经济上水平、上档次。发展特色经济要注意克服两个误区:一是克服“只有人无我有才是特”的片面认识。 特色是相对于比较优势而言的,唯我独有是特,唯我独优是特,唯我最多是特,唯我最全是特,质量唯我最好是特,市场占有率唯我最高也是特,只要比别人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就是特色产品。二是克服贪多求全的倾向。特色经济不能遍地开花。产业一多就乱,一乱就会分散财力物力,就会形成雷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一定要破除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观念,善于在把握经济全局中发现特色,在推动发展中创造特色,在扬长避短中培育特色,在资源整合中打造特色,在科技进步中提升特色,努力造就一品,育成一业,形成规模,建成支柱。 (三)抓结构,激发经济活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县域经济适应环境变化,增强自身活力的客观要求。调整县域经济结构,重点是三个层次:一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优化城乡结构。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建设要优先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树立“经营城镇”理念,提升城镇的综合功能,增强聚集效应。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所有制结构。我省与发达省区县域经济上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民资民力,把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放手放胆,边发展、边规范、边提高。当务之急是要落实政策,放开领域,降低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创新机制、技术和管理,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扩大规模、快速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就是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转变的过程。要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市,要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传统农业比重大的县市,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县市,要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立初级产品加工基地和辅助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抓资源整合,提高配置效益。资源整合就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各种资源要素达到最佳的配置状态。首先要整合县乡工业资源。县级国有企业改革要排除一切干扰加快步伐,需要退出的国有资本,要尽快退出,决不能因为人为的因素,延误时机,让国有资产白白耗尽。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重点骨干企业集中,向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向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集中。其次,要充分发挥项目的载体作用。优选项目,优选项目实施主体,遵循项目建设规律,正确处理大项目与小项目的关系,内资项目和外资项目要“两手抓、两手赢”。激活投资主体,积极探索资产置换机制、规划引导机制和开放机制,充分发挥要素整合潜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改造和重组。第三,加大金融、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各商业银行设在县市的机构,吸收存款的大部分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加大对农林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以县联社为一级法人的改革试点,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要改进授权授信操作模式,扩大县支行信贷权限。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完善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评级和授信制度,开拓适应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特点的信贷品种和融资产品。 (五)抓体制,增强发展动力。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是制约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管理层次越多,地方发展经济的主动权就越小,工作的积极性就越低,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提高县市区配置资源的权力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地县乡三级管理体制,根据全省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适时调整县市区行政区划,积极稳妥地推进撤乡并镇工作,逐步扩大城市规模和经济规模。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资金支配权力。省级各系统、各部门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实行责任、权力、任务捆绑挂钩,直接拨付到位,由县市区统一安排使用,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行成本,彻底解决多头管理,资金随意切块的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这项工作难度较大,可以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省级各部门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精简和下放审批权限,使县市区有更多的经济管理自主权。各级政府都要转变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凡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就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减少行政直接干预,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六)抓开放,发展外向经济。市场化程度是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更不是封闭经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要求区域经济打破行政界限,积极主动地融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和国际生产体系,拓宽发展空间。要牢固树立县外就是外,无外不活、无外不兴、无外不强的意识,学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行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县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突破过去单纯以本县资金搞建设的局限,积极引进外部资金发展经济;突破过去单纯开发内部资源的局限,积极利用境内外各种资源;突破过去单纯利用当地人才的局限,形成积极引进外部人才促进本地发展的格局。要舍得拿出最好的项目招商引资,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以别人发财换自身发展。既要注重引进资金和项目,也要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一户,带动一片。要加强市场营销,引导和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到海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面向东南亚、南亚市场的出口加工创汇基地,使越来越多的云南产品占领不同层次的国内外市场。(七)抓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县域经济,要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保持人与自然相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彻底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绝不能以追求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以追求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强化对水、大气、矿山的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整治农村环境,切实解决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限期清理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严格防范新建项目对环境的破坏,特别是要有选择地引进企业,达不到环保要求的要坚决把它堵在门外;搞好城市绿化,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努力建设低投入、少排污、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实行科学的人口政策,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建立优生优扶的利益导向机制,提高农民优生优育的积极性;搞好农村计生服务网络和乡村计生队伍建设,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把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降下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切实加强领导,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实干的工作精神,尽快形成加快发展的热潮,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冲破一切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思想的解放程度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和成效。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敢于触及、善于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思想观念不适应的深层次问题:坚持与时俱进,着眼于“创”,要在深化对县情、市情认识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坚持自力更生,着眼于“干”,要坚决摒弃过分依赖上级扶持的思想,充分发挥各地的主动性,立足自身谋发展,依托资源求突破;坚持舍得付出,着眼于“闯”,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要打破常规,大胆闯、大胆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转”,从过去主要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市场,从过去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转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要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促进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二)必须进一步转变作风,切实在狠抓落实上见成效。县域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关键取决于县市区领导班子,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要以贯彻《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为契机,扎扎实实把省委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决策和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用更高的目标来要求自己,敢于同强手比高低。强化责任意识和紧迫感,一层一层抓落实。省里主要负责制定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性文件,指导面上工作;州地市要切实承担起直接领导和促进所辖各县市区发展县域经济的责任,加强督促检查,抓好落实;县市区是基本作战单位,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县域经济的发展负有组织、指挥、协调和管理的直接领导责任。要切实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精简会议和文件,减少基层干部的应酬,确保县市区干部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我们要按照中央有关精神,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引进竞争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干部的监督管理,规范党政领导人才的正常流动,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围绕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实践,注意总结经验,全面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对那些埋头苦干、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县市区领导干部,要大胆提拔使用,使他们有舞台、有地位;对于作风漂浮、沉不下心思、干不成事业的干部,要及时调整,决不能因为一个人耽误一个县,贻害一方群众。 (三)必须进一步优化环境,全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平台。环境是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要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认真清理,坚决废止不符合规定的行政规章。各部门要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定,适当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各县级政府也要审慎行使自己的权力。有关执法部门和单位必须为县域经济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律服务,坚决做到严格执法,正确执法,依法行政。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行业自律,增强各类经济主体的契约和信用意识,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县域经济要靠一批能人来推动,要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建立优良服务机制,优化能人创业环境。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要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快能源、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硬环境。 (四)必须进一步形成合力,努力营造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加强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指导水平,建立落实机制,主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完善的服务,优先安排关系县域经济发展的项目,帮助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要从智力、技术、资金等方面对县域经济提供必要的支持;公安、政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以及各垂直管理部门要强化发展意识,加强协调和配合,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各县也要确定一批支撑作用强、产业链长、带动面广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支持他们开发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进行精深加工。要全面动员、上下联动、多方配合,把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关系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狠抓落实,为全面开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云南日报) 相关专题:中国提出“科学发展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