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十日谈 张铭的艺术经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4日00:40 城市快报 | |||||||||
名家十日谈 张铭的艺术经历 -张乃英
张铭先生是张景福先生之子,我的父亲,生于1919年,卒于1994年。他的一生历经坎坷,身体屡遭磨难,事业起伏不定,传扬中国本土雕塑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张铭先生年轻时,因病摘除了一侧肾脏。在“文革”时期因遭迫害而导致腿伤,不能自由行动,后又做了胃部的切除手术。但是病魔的一再侵害,并没能阻挡张铭先生对艺术的追求,他以乐观的精神和勤奋的态度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 张铭先生一生的成就在于三方面:传统绘塑技法的精研;新的艺术风格的创立和绘塑技法的传播。张铭先生自幼就在泥人张世家的老作坊里边学习边工作。受到张玉亭先生、张景祜先生和张景福先生的细心教导,再加上勤奋努力和天资聪慧,十余岁时已能独挡一面。在解放前,一直负责老作坊所有作品的面部绘制工作。解放以后,中央政府专门派人邀请泥人张后代移居北京。但张玉亭先生年事已高不便赴京,政府便安排他在天津文史馆任职。张铭先生认为泥人张艺术不能离开天津的人文环境,也没有离开。而张家的另一支张景祜先生一家则应邀前往北京生活,并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留津的张铭先生一直致力于泥人张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期间其优秀的传统技法在天津艺术博物馆泥人张展室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张家与社会人士捐献的泥人张历代作品近两百余件进行了鉴定与修复。这个展室的建立成为传统艺术保护方法的优秀典范。此外,上世纪50年代张铭先生还多次出访国外,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张铭先生认为,艺术应反映现实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泥人张绘塑艺术的题材也应转到反映新社会的内容上,而且新的题材就应有新的表现技法。新的题材和技法不断形成新的风格,才是艺术的发展。因此他在泥人张绘塑艺术的基础上,以新的技法反映新社会的现实题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希望形成新的艺术流派,而此时诸多的社会因素导致这一努力最终未能成功。 除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张铭先生还将培养新人作为自己事业的一部分。一生中教授学生一千余人,其中既有普通爱好者,也有南方陶瓷工作者,还有青海寺庙中塑佛像的喇嘛。既有经半年、一年短期培训的学员,也有学上三五年的票友,还有极少数订立师徒合同的入门弟子。虽然张铭先生的入门弟子现在大多已不在了,但是他的这千余名学生又教出了几千学员,正活跃在现在的艺术舞台上。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