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折射大问题:同学交往追求友谊还是利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4日16:37 新华网 | |||||||||
【来信摘登】 我的孙子今年13岁,在上海某民办学校读预备班。入学半年多来,他与同学之间交往的几件小事折射出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某个侧面,令人深感担忧: 小事一:他擦鼻涕时,发现自己带的纸巾用完,向某同学借两小包豆腐干大小的纸
小事二:他因玩同学的电子玩具出了毛病,对方除了要他负担修理费外,还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并限定在规定时间归还,如超期就加倍偿还,因为不放心,还要我孙子打"欠条"。 小事三:我的孙子因要喝袋装牛奶,自己剪子找不到,向同学借剪刀一用,对方提出以一袋牛奶作为交换。 小事四:上学期,学校组织学生到苏州某公园秋游,我孙子自带茶水喝完,想跟其他同学要点水喝,对方却要他用价值10多元的零食来换。 从这几件小事,我联想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正在或多或少地腐蚀着未成年人。少数孩子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关系,抛至脑后,他们看重和追求的不是友谊,而是钱和利。同学之间如有困难,常常热衷于有偿帮助,甚至巧立名目。这些现象,怎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戴成锦) 【记者手记】 警惕"有偿帮助"背后的功利道德观 退休教师戴成锦近日向本报来信反映的这"几件小事",着实令人动容。记者旋即采访了沪上数所中小学,调查发现,学生间的这种"有偿帮助"现象虽为鲜见,但确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个别学生与同学间的交往打上了较浓厚的功利色彩,给予他人举手之劳的帮助,也要求"回报",有的学生甚至主动"购买帮助",学生"雇"同学值日、花钱请别人代写作业等等,有些学生为了竞选班干部,请同学吃饭、送礼物也不稀奇。 此类行为背后的功利道德观已引起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静安区教育局德育室主任鲍道成指出,用庸俗的金钱关系代替同学之间纯洁的友谊,会让学生间无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不知友谊为何物,导致诚信观、价值观的养成出现偏差。一旦发现学生有这样的苗头,教师应及时通过个别化教育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学校更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德育活动,营造健康向上、充满正气的班风、校风。 学生"有偿帮助"现象的出现,表明目前中小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应对新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谢诒范教授认为,"情感教育"的缺失是目前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喜怒哀乐系于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指标的评价系统,对身边的事物表现漠然,不懂得关爱他人,只会用片面的功利原则来处理人际关系,谢诒范呼吁,学校应补上"情感教育"一课。 在反省学校工作不足的同时,不少学校校长都提到,学生功利道德观的出现,"不全是学校的错"。调查表明,家长和社会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要比学校大。"有偿帮助"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是社会不良习气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缺乏道德是非判断能力的孩子很容易不加甄别地模仿身边成人的做法,还请家长注意自身的"言传身教"。 【短评】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无"小事" 退休教师戴成锦说他讲述的是几件发人深省的"小事",事看上去小,涉及面也不广,但却真的发人深省。"小事"折射出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某些缺失,发生这样的"小事",绝不仅仅是孩子的责任,更不能简单地批评一顿了事,教育工作者、家长乃至每个社会成员都该好好反思一下,"我"有没有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 提高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个大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每个社会成员从自身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消除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消极因素,则是每个社会公民应尽的责任。 (记者金柯)原载《解放日报》 相关专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