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相册之开电台:半块大洋听一月电台来人钉门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7日01:13 城市快报 | |||||||||
记者 黄卫/城市快报 初升的太阳逐渐扫去了夜的安宁,小商小贩的喧闹又充斥了平静的街道。清扫门面之后,杂货铺的孙老板特意搬出昨天新买的收音机,打开旋钮,一段京东大鼓报播延寿堂的药品广告飘然而出:“调经养血,一元钱。白喉蛾子,一世福,一家乐。”眯缝着眼,听着广告之后的相声,孙老板甚是惬意和满足,因为他是这条街上第一个买收音机的,而且还可
已经83岁的李世瑜老人对于听收音机有着特殊的爱好,每天早起必要打开收音机,聆听当天的新闻播报,然后才干别的事情。“我可以说是第一批收音机的听众。20世纪20年代末,天津出现商业广播电台,我家马上买了一台收音机,十几岁的我和家人成了第一批的收音机听众。” 收听广播要登记 每月收费五毛钱 20世纪20年代,很少有人用收音机收听广播,1925年以前,天津还没有一家广播电台。1925年日商义昌洋行(今和平路四面钟)在天津设立了第一座广播电台,但主要是为了推销该行经营的无线电零件,到1927年底,基本没有中国听众。 1927年5月,天津广播电台成立,5月15日正式播音。当时的广播节目有戏曲、曲艺、音乐、新闻、商情及各种讲座。李世瑜告诉记者,这时的广播电台还是以商业和戏曲、曲艺类节目为主,纯新闻的内容非常少。当时,收音机在天津还没有流行,再加上销售价格昂贵———产品均为进口的洋货,少则几十块大洋,多则上千,一般家庭无法承受,属于当时的几“大件”。所以,能够买得起收音机的,都是中等收入以上的人家。 不过,那时听广播可不是免费的,买了收音机后要向无线电局登记,每月要给广播电台交5毛钱(半块大洋),相当于普通人家一天的饭钱。为了认清谁家买了收音机,无线电局在这些人家的门口钉一个木牌,每月派人到家里来敛钱。后来才知道,如果不去登记,照样可以听收音机,根本不用交钱,只不过当时的人比较实在,也不会这样做。好在后来电台多了,这项乱收费“制度”自然就取消了。 开播之前先广告 电台妙招稳赚钱 广播电台出现后,为当时的天津人带来了新奇的享受,另外,大众化的节目也更加适应了一般市民口味。而且,电台的人员非常简单,除了几个技术人员,有两个口齿清楚的人当播音员就可以开张了。其实,这些播音员主要是在节目播放间断期间,播发一些广告,根本不用播新闻。 李世瑜告诉记者,早期的商业广播电台一没有记者,二没有编辑,播音员连放唱片带播广告,与广播站的工作性质大体相当,电台的老板每月都可以获取一笔可观的收入,是新兴行业中赚钱最稳妥的行业。仁昌电台开办的5年中,广告收入累积盈利3万余元。 当时电台播出的广告,多数是药品和绸缎庄、化妆品的广告,电台开播之前都由演员播上一段商品广告。那时京东大鼓刘文斌报播的广告有延寿堂的药品广告:“调经养血,一元钱。白喉蛾子,一世福,一家乐。”同时还介绍天津东马路药店的生乳灵。当时经济大战,也都利用电台宣传商品增加效益,在把商品推出去的同时,也把演员推上了市场。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电台的广告一般都与广告社合作,整体或分段承包给广告社,每个时段收费不一。如“六一”广告社与相声大师侯宝林合作,在电台包时间播广告。因为相声收听率高,广告效果特别好。但是,当时电台针对的听众是普通百姓,所以大宗广告轮不到电台播出,像汽车、洋行以及大型商场的广告,基本没有在电台播出过。 相互依托两得利 电台赚钱演员红 早期的广播电台,不但让电台得到了利润,同时也带红了许多曲艺演员。听众在欣赏节目之余,也记下了这些演员的名字,为演员的走红创造了条件。 当时广播电台的节目,绝大部分要靠曲艺演员支撑,几家商业电台给演员丰厚的出场费。一般说来,一个演员和电台签订协议后,每月都要在固定的节目时间到电台现场演出,在演出时段内,还要负责商家的广告播报,许多有名气的演员都在电台中播报过广告。所有的这一切费用,都包含在了演员的演出费中,虽然每月只有几十块钱,但比起没有保障的街头卖艺生活,总算强多了。而电台也从中获得了大笔的广告费,正是各取所需。 旧时的广播电台,不但播出专业演员的节目,而且还允许一些业余曲艺、戏曲爱好者(时称票友)登场亮相,而且对于有一定水平的,也给予相应的报酬。早年间,有位业余票友毛遂自荐到仁昌电台演唱,开始时属于义务,后来电台经理发现这位票友水平颇高,马上开出每月30块钱的酬劳聘请他长期演播,也让没有固定收入的这位票友解了燃眉之急。 除此之外,电台经理还经常邀请一些业余演出团体到电台演播节目,当时青年会合唱团经常在几家电台轮流演唱,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他们。不过,不收费的业余票友从来不给电台播广告,只好劳烦电台自己想辙了。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仁昌、青年会、中华、东方等广播电台的激烈竞争,不仅让京韵大鼓、单弦、相声、评书等天津原有的曲种为更多观众所熟悉,而且使河南坠子、东北大鼓等流入天津不久的曲种以及京东大鼓、单琴大鼓(即北京琴书)等在天津刚刚形成的曲种家喻户晓,同时也“捧”红了一大批演员。 电台竞争白热化 恩威并施抢演员 电台的广告收入虽然可观,但比起一些利润大户,只能算是小儿科。即使如此,电台之间的竞争依然十分激烈,争夺广告客源不说,就是演员的争夺上,各家也是打得不可开交。京东大鼓名家刘文斌,差点为了电台的竞争丢了性命。 刘文斌唱红津门之后,随之也就有了些关于生意上的矛盾,“中华”、“仁昌”两个电台抢着让他演唱并报广告。“中华电台”要给他提高播出费在此独家演播,并说要付多出几倍的报酬。刘文斌为讲信义,拒绝了“中华电台”的要求,坚持在“仁昌电台”、“中华电台”两个电台演出,因此引起了双方电台的矛盾和冲突。“中华电台”利用帮派势力给刘文斌写了几封匿名信,并在每封信中都画着小刀子,写着要杀死刘文斌,他曾经在一天里接到了40多封信。 这样一来,刘文斌再也无法去演唱,于是和同行们商量,他们提议找延寿堂的乐老板商谋对策。乐老板去西北角拜访王三爷(帮会头目),请求他关照解决。王三爷听罢马上拿起电话向警察局说:“谁想成心闹事……”接着又说了些让他们关照的话,警察局当然答应对这件事给予照顾。后来,刘文斌花钱请客才平息了这场事端,继续在两家电台演唱。 商业广播齐争艳 四大电台正当红 电台广播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很快便被当时的一些商人所看中,纷纷投资这一项目。当时投资商业电台没有太多限制,只要买一些简单的设备,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获得批准即可。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初,天津出现了四家商业广播电台:仁昌、青年会、中华、东方广播电台。 1932年,仁昌绸缎庄经理王铭孙创办的天津第一家商业广播电台———“仁昌广播电台”,设于梨栈大街大新绸缎庄楼上,功率仅为10千瓦,台长是仁昌绸缎庄的广告部主任刘家祥。后来迁到长春道庆丰里3号二楼,由广东人洪工程师设计、安装一座50千瓦的发射装置,动用资金2万元。几家电台的设备和布置大同小异,一间播音室,里面有麦克风和几张桌椅板凳,另外几间为发射机房和办公室,设备相当简单。 青年会电台在东马路青年会(今少年宫)三楼上。约在1934年由仁立毛呢厂、东亚毛织厂、正兴德茶庄、盛锡福帽店四家集资2000元设立。电台负责人为青年会主任干事钱仲玫。作为回报,电台为出资的四家企业免费播放广告,4年以后电台即归青年会所有。 1934年夏,上海的中华无线电研究社天津分社所办的中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地址在旧意租界大马路(今建国道)四经路口美最时洋行的货栈楼上。1935年春,东方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地址在旧法租界二号路(今哈尔滨道)大陆银行货栈楼上。这四家广播电台都是以广告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商业广播电台。 电台捧红曲艺名人 20世纪30年代的天津,虽然收音机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买得起的奢侈品,但沿街的买卖铺户却成了积极的拥护者。各电台播送的节目以曲艺为主,从早到晚都有相声、大鼓、单弦、时调、河南坠子等。马路两旁的商店里、街巷的大杂院里,到处都在播放这些曲艺节目:说相声的张寿臣、常连安、小蘑菇;京东大鼓刘文斌;辽宁大鼓马宝山;西河大鼓马增芬;乐亭大鼓王佩臣;河南坠子乔清秀;单弦荣剑尘等演员家喻户晓。他们原来都在南市三不管撂地演唱,最多是在茶楼酒肆演出。自从进入电台,才逐渐声名大噪,登上正规舞台。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