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法》立法工作加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1日10:20 青年参考 | |||||||||
企业并购成反垄断调查重点 本报记者邵洁发自北京 最近,一份名为《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报告震动了许多在华的跨国企业。在这份由国家工商行 政管理总局公平交易局反垄断处发布的报告中,包括微软
据悉,这份报告是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后得出的,这是国家工商总局首次调查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因此负责此次调 查的公平交易局受到各家媒体的高度关注。当记者致电工商总局联系采访事宜时,其新闻处负责人直截了当地加以拒绝:“这 几天采访太多,公平交易局决定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采访。” 记者注意到,报告中将“企业并购行为”也视作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的表现之一。原因在于,工商总局的调查结果 表明,企业并购是跨国公司扩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在东道国市场取得优势地位的最便捷途径。一些跨国公司进行大规模收购, 将主要竞争对手收于旗下。 在工商总局的报告中,柯达的“罪名”被写得清清楚楚:柯达公司1998年并购除乐凯公司之外的几乎所有国内洗 印材料和照相器材厂家,迅速形成市场优势地位。 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叶莺就此事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她对这份报告中涉及柯达的部分表示“质疑 ”,并认为这种评价“是不合理的”。 “垄断是一种操纵权,但柯达在中国绝对不是。”叶莺说道,“现在你在中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可以买到胶卷,各种品 牌的都有,没有谁能操纵或者限制你买哪个品牌。” “98协议”是国家工商总局“指控”柯达的关键所在。1998年3月23日,柯达在中国宣布,出资3.75亿 美元,收购汕头公元、厦门福达和无锡阿尔梅3家感光材料厂,同时与上海感光、天津感光和辽源胶片建立合作关系。柯达承 诺,将最终投入20亿美元。这是柯达近30年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也是中国第一次全行业对外资开放,乐凯硕果仅存。 在述说这段历史的过程中,叶莺在电话里一再澄清外界的误会:当时协议没有限制任何其他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感光行 业,在“98协议”的4年过渡期内,包括富士在内的任何外国同行均可以自由地与乐凯商谈合资合作事宜。“至于其他公司 没有谈成,那不是‘98协议’的错,也不违背WTO的精神。” 在1998年以前,柯达最有力竞争对手富士曾经最高占踞过中国48%的感光材料市场。但是到2003年,来自 行业内的消息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15%。 这意味着,在“98协议”后,富士显然已经丧失与柯达在中国市场抗衡的资格。在中国市场上能与柯达竞争的企业 ,只有乐凯。 而2003年11月,柯达又在叶莺的“带领”下,以1亿美元的现金和资产获得了乐凯20%的股份,从此乐凯和 柯达走上合作的道路,而这也增加了业界对柯达可能借结盟以垄断感光市场的担心。叶莺说,合作只是“98协议”的一种延 续,柯达从来没有与乐凯建立价格联盟的任何计划,更何况“乐凯”仍然作为独立品牌存在。 然而,来自工商总局的调查认为,在感光材料领域,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在80%以上,其中柯达的市场份 额超过50%,而乐凯只占有中国市场大约15%的份额。 叶莺认为,不能指责份额最大的就一定垄断。柯达的市场份额也是消费者自主选择的结果,也是基于柯达向消费者提 供了更为优良的服务、品质和价格合理的产品,“如果被指责垄断,柯达实在是很冤。” 工商总局认为,尽管企业并购并不当然地削弱市场上的竞争,但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并购给市场竞争带来负面影响,特 别是同行业企业并购会导致特定市场上竞争企业数量减少,市场集中度提高,甚至出现少数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 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一名官员表示,为了阻止跨国公司压制竞争的行为,加快对不公平竞争的立法、制定反垄 断法很有必要,现有法律缺乏针对捆绑销售、制定不公平价格压迫竞争对手、价格歧视等行为的条款。 多方资讯表明,中国酝酿了10年之久的《反垄断法》立法工作正在加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法律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乔晓阳日前表示,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经济法的基本框架,已经制定了60多件相关法律。他透露为适应加入世贸组 织的要求,将制定反垄断法、反倾销和反补贴法、保障措施法等。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