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海外遇袭需以举国之力分担遇难者海外之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1日04:40 新京报 | |||||||||
当地时间6月10日午夜一点,100多名中国援助阿富汗重建的工程人员,在没有任何防范的睡梦中遭遇恐怖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恐怖袭击发生后,正在波兰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立即指示外交部和驻阿使馆采取一切措施,尽最大努力协助抢救伤员,妥善处理遇害人员有关事宜。 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奉命重申,中国政府不会向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屈服,并呼吁
面对11张同样黄皮肤、黑眼睛的同胞突然逝去,上至国家主席下到普通公众,“揪心”这两个字在穿梭的地铁中无声传递,在川流不息的商店里相互感染,当我们在电视机下方看到遇难者名单默默飞过时,没有一种肃穆的怜惜能比得上这种十指连心的手足之情,援外人员的安危,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公民生命权对一个国家的特殊象征。 然而,这一突如其来的痛楚和打击,显然不是那些遇难者同胞的家属所能独自承担的,也不是参建单位———中铁十四局集团公司一方所能斡旋化解的。此时此刻,我们有必要以国家的名义倾力分担那些遇难者的身心之苦,与那些在海外遭遇险境的中国公民一起共渡难关。因为他们的援外毕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行为。在确保阿富汗经济、政治重建的这个特殊阶段,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我们必须承担起一种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历史责任。 于是我们应不约而同地以举国之力分担公民的海外之殇,这种凝结民族自尊和勇敢的行为,是一个强大的主权国家必须具有的一种信念,同样也是一种对人类和国际社会认真负责的态度。在这种全新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之下,遇难者所在的当地政府能不能宽慰他们筋疲力尽的亲属?学校的老师能不能悉心照料他们心灵受损的子女?隔壁的街坊邻居们能不能善待他们年迈暮生的父母?显然与来自国家和政府的慰问和悼念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表达完这些哀悼后,我们还该如何以一种更务实的态度,来防范中国公民的海外安全风险?来弥补援外人员的财产损失?显然,除了一个大国的外交应对和更有深意的维和行动外,政府方面特别是商务、建设、卫生部门更应对公民在海外的不断遇险,采取一种未雨绸缪的保全对策。如尽快建立一个能在海外快速反应的应急机制,帮助我们的公民遭不测后尽快得到转移和救治。 当然,在复杂的国际反恐领域里,为什么一直采取温和外交政策的中国,反倒成了恐怖主义袭击的对象。 可见,当我们成为恐怖主义新的袭击目标时,除了要和国际社会一道继续联合反恐外,还必须具有更成熟的外交经验,从而以最大的多边安全系数,保护中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虽然,目前还没任何组织和个人宣称对这起袭击事件负责。 19世纪末,一批幼童在腐败的清政府派遣下远足重洋,当他们面临中国灾难深重的那一刻时,个人的孤立无援让我们至今唏嘘不已。 而今天,在中国公民的海外生活工作背后,虽然也隐藏着不测和风险,但毕竟能倚靠着祖国宽厚的胸膛作为安全的港湾。 在举国分担公民海外之殇的时刻,企盼11位同胞的灵魂早日回到祖国安息。本报特约评论员胡安东 相关专题: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