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十日谈 京东“大鼓”何其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30日00:40 城市快报 | |||||||||
- 倪钟之 如果说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都属于木板大鼓中的一个系统的的话;那么,在它的影响下,在京津附近还产生另一系统的大鼓形式;就是以北京附近的平谷县和唐山附近的乐亭县为发源地。至清代末年,随着乐亭调西传,平谷调南下,与各地民间曲调相融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大鼓形式,这些大鼓皆可划为“平谷调———乐亭调”系统。在群众中
平谷调也不断扩大影响,除本身形成平谷大鼓外,在京东各县(如通县、宝坻一带),与传来的乐亭调结合,形成“落腔调”,后来形成以翟青山为代表的单琴大鼓(今被关学曾改称为北京琴书);传入香河、宝坻一支与当地的民歌结合,后来形成以刘文斌为代表的京东大鼓。这些演员演唱时,均以铁板(或铜片)为伴奏,又可称为“铁片大鼓”。王佩臣在天津与弦师阔海清、卢成科共同改革后,发展为自成体系的一支———“王派”乐亭大鼓。 以王佩臣为代表的“王派”乐亭大鼓,虽以风趣活泼为特色,但在行腔上有时失于“油滑”,这与当时的演出环境有关。建国后通过新一代演员的努力,起到“去芜存菁”的改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新韵霞删掉其“油”而突出其“趣”;姚雪芬在“柔”中又呈现其“刚”,都形成自己的风格。建国后的乐亭大鼓,除了整理部分传统优秀节目,如《太公买面》、《刘伶醉酒》外,还创作许多新曲目,如《赶慢车》、《幸福雨》、《老李的婚事》、《良心》等,受到观众欢迎。 在“乐亭调———平谷调”系统中,又发展出今日称作京东大鼓的一支。宝坻农民刘文斌自幼在家习唱当地流行的家乡小曲(也称地头调),曾向民间艺人张瘸老(名增德)学唱“大鼓”。民国以后流落天津,先以向张瘸老所学的“大鼓”撂过明地,后来又在书馆中“说书”。与同乡的魏西庚、齐文洲共同形成一种新的大鼓形式———即今日的京东大鼓,在书馆“说书”。演出以长篇书为主。尤其是刘文斌在电台播出的一部《刘公案》轰动津门,在当时的大街小巷传唱。他那种独有的行腔方法———用横嗓“勒着唱”憋出的“闷音”,听起来粗犷豪放,又不失韵味,尤其是其中的行腔“十三咳”有其独有特色,受到广泛欢迎,曾被多人模仿。 建国后刘文斌的弟子工人说唱家董湘昆,在刘文斌唱腔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他不追求其师的那种横嗓“勒”出来的“闷音”,而以自己的真声演唱,经过多年实践,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唱新创作的短段节目为主,活动于群众文化系统,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多次在全国文艺会演中获奖。向他学习者甚多(包括专业演员),使京东大鼓在全国流传。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