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街巷溯源 板桥胡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4日00:38 城市快报 | |||||||||
王成 ban 板桥胡同 清朝初年
位于南马路西段北侧,北起西门内大街,南至南马路,东侧与九曲胡同、林公馆胡同等六条里巷相通;西侧与杨春胡同、明福胡同等六条里巷相通,长530米。建于清朝初年,此地原是一条污水沟,沟上曾架有木板桥一座,后污水沟虽被填平,木板桥亦不复存,但胡同仍以“板桥”而得名。20世纪30年代曾一度改称为三条胡同,原因不明。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兴学废寺,爱国志士温世霖(字支英),曾在该胡同中段的火神庙处,创办普育女学堂(解放后迁往广东会馆处,为天津第三女子中学,今为中山中学)。 bao 鲍公祠胡同 明嘉靖年间 位于府署街东端南侧,北起府署街,南至仁家南横胡同,长168米。明嘉靖年间,此地原建有一座“报功祠”,天津《卫志》记:“在大仪门里北街,系前道毛公恺祠”。毛恺(1506~1570)明浙江江山县人,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嘉靖三十三年(1554),以瑞州府知府升任天津兵备副使(整饬副使)。时津属五方杂处之地,斗殴经常发生,权贵犯法靠贿赂逍遥法外,极难治理,毛恺到任,“以大振公道为先,以不信私书为本”,三年后习俗大变。另组织百姓筑堤堰,兴屯田,发展生产,革杂费,去妄费,加之自奉检约,声誉大著。辞世后,人们尊称“毛公”,并立毛公祠堂(“报功祠”)。因“报功祠”与“鲍公祠”音似,故讹传为“鲍公祠”,形成里巷后,遂以鲍公祠而得名。 天津名画家张和庵(名兆祥,字龢菴)的故居在此巷内。《津门杂记》载:张和庵“画花卉翎毛,著色清研,备极工致,兼通西洋照相法”,师从画家孟绣村。清光绪壬辰(1892)曾为“文美斋”南纸局绘《百花笺谱》二函,采用传统的宣纸水印法,翻印再三,一时风行全国。他还曾用双勾画法为“文美斋”制作信笺数十幅,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