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留苏岁月:铸就心中的圣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6日13:09 国际先驱导报 | |||||||||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孔寒冰报道 谈及邓小平早年留学生活时,各种文献上讲得最多的是1920年底至1926年1月在法国的勤工俭学,人们很容易就想起他的那幅头戴鸭舌帽、双手插在西服口袋里的侧身照片;其实,从1926年1月到1926年年底,邓小平还在苏联留学了近一年,这段经历使他更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追求。 1925年夏天,也就是在国民党确立了“联俄、俄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共两
到这里学习的学员都是由国共两党与共产国际一起挑选的。其中,中国共产党曾从旅欧支部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中选派了20人,邓小平就是其中一员。 由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这种特殊性,国共两党的许多名人都曾在此学习过。正因如此,邓小平与来苏留学的蒋介石之子蒋经国有过一段不寻常的交往。蒋经国于1925年10月19日启程赴莫斯科,比邓小平早到1个多月。在莫斯科中山大学,邓小平与蒋经国不仅同在一班,而且同一个党团小组,邓小平是组长。据说,蒋经国时常约邓小平一起散步,除了讨论问题之外,还请邓小平讲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故事。 对蒋经国来说,或许最难忘的是“中山舰事件”后,邓小平同他的一次谈话。“中山舰事件”发生在1926年3月20日,是蒋介石策划的反共、反苏行动。远在莫斯科的蒋经国虽然不知其详情,可消息传来,他也成为中国学生的众矢之的。在这种情况下,蒋经国找到了邓小平。根据《湖北档案》2003年第4期刊载的一篇文章,邓小平当时对蒋经国讲:“一,广州‘三·二O’事件,说明你父亲是站在反共、反人民立场上的,是一次破坏国共合作的严重的政治事件,同学们对他的谴责和声讨是理所当然的;二,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由于你父亲的缘故,有这个家庭背景,同学们对你有看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三,一个人的家庭出生是不能选择的,但每个人的路是靠自己走的,今天你向组织上汇报,说明你是相信组织的,组织上也就认真地告诉你,要和你父亲的错误划清界限,真诚地站在无产阶级一边,用自己的行动向组织和人民作一个满意的回答。”邓小平这番话既讲原则又不失人情味,给蒋经国留下深刻的印象,反映出邓小平统战工作的基本思想和风格。 也就是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期间,邓小平结识了后来成为他第一个妻子的张锡瑗。张锡媛生于1907年,河北房山县人,1924年就投身学生运动 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下半年,她受中共北方党组织的选派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说:“她和父亲就是在中山大学作为同学时认识的,两人之间相当熟识。”同学、同志兼战友的关系为他们的恋爱和婚姻关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1927年秋,张锡媛回国并在武汉与邓小平重逢。1928年初,两人结为伉俪。1930年初,她因难产死于上海。 邓小平没有完成学业,1926年底就根据党的指示回国了。然而,对邓小平来说,在苏联近一年的留学意义重大。首先,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过程中,邓小平虽然从一个怀有“实业救国”单纯理想的少年变成了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但毕竟没有系统地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正如他在莫斯科写的一篇自传中说的那样:“我过去在西欧工作时,每每感觉到能力的不足,因此我便早有来俄学习的决心”,“我感觉到我对于共产主义的研究太粗浅”。所以,从到莫斯科的第一天起,邓小平就下定决心:“务使自己对于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 其次,邓小平在苏联切身感受到了没有压迫、没有黑暗、充满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友爱的社会,所有这些与他在法国留学时的境遇成鲜明对照,他因此更加坚定了献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在以后的几十年革命生涯中,不论是他所遭遇的各种曲折,还是他多次重访莫斯科并与苏共领导人进行唇枪舌战,还是他所设计的中国改革开放宏伟蓝图,都是为了捍卫他心中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圣殿的纯洁性。(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苏关系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