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 在小平小道延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6日13:13 国际先驱导报 | |||||||||
国际先驱导报驻江西记者张敏报道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邓小平被扣上“中国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帽子,押送到江西南昌市郊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从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他在这里度过了三年多的艰难岁月。 在小平百年诞辰之际,记者来到原来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看到至今仍保存着小平同志用过的车床、工具柜、住过的“小平楼”,并走访了当年和他一起工作和生活的工人
“他刚进厂门的时候,很谨慎地四处张望。”陶端缙是邓小平工作车间的“排长”,回忆起第一次在厂里见到邓小平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1969年10月下旬的一个上午,邓小平第一次来到工厂,穿一件蓝色中山装,一双解放鞋,衣服洗得有点褪色,泛出白色。 “邓小平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和认真负责。”老陶回忆,无论刮风下雨,天冷天热,邓小平三年多时间内几乎从来没有间断过劳动。 邓小平做起钳工的活来有板有眼,“像个老把式”,这让所有人都非常意外。陶端缙说,当时大家才知道,50年前的少年邓希贤在法国勤工俭学当过钳工,50年后竟然重操旧业。 “在工厂期间的邓小平话不多,但给人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老陶一直记得,邓小平每天进车间门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志们好”,下班时也总是笑着说“明天见”。他天冷不求取暖器,天热也不要电风扇。一把扇子放在随手可及的地方,有空他就自己扇扇。 “有一次他累晕在车间,我泡了杯糖水给他。第二天,卓琳竟然就回赠了一包糖给我。” 邓小平住的地方后来被称作“小平楼”,是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昌陆军学校的一部分。从住处到厂里,如果走大路,要走近一个小时。工人们就在工厂的后墙上开了一道小门,专供邓小平夫妇出入。这样一来,他们上班只要走20多分钟。 当时的围墙外,是一片蔬菜地。每天清晨和中午,两位老人并行在田间。日复一日,一道田埂,竟被渐渐踩宽,如今成了一条坚实的小道。当地人至今仍称之为“小平小道”。也正是邓小平当年每日必经的这条长1.5公里的田埂小路,被认为是邓小平最著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发源地。 如今扩建后的“小平小道”旧址将由原来的55亩增加到约190亩,又新增设了小平公园和小平广场。目前,已经有20万人到此表达他们的思念、感谢和梦想。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