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群“死亡地图”首次面对公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7日12:18 青年参考 | |||||||||
死亡监测的数据每年都有,但老百姓并不是公共卫生研究者,对于每年这样一本表格,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公 共卫生意义。“死亡地图”则是对它进行解释和分析的好的“表达方式”。 本报记者吴珊发自北京
“中国人群死亡地图绘出!” 当8月4日出版的《北京科技报》刊出这个消息时,立刻引起社会的关注。历时两年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 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对我国城市和农村主要疾病和死亡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长期研究后,“中国人群死亡地图”终于得以面 世。 对为什么称之为“死亡地图”?参与此项研究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功焕教 授说:“人群中的死亡确实就像地图一样,包括趋势图、不同年龄段图、性别分布图和地理区域图,这实际上使更多普通人对 中国人群的健康状况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 记者在杨教授的办公室看到,死亡地图共有40余幅,即将汇编成研究报告出版,暂定名《中国人群的死亡和它的危 险因素》。杨功焕称,这是将国家科技部关于建立中国人群死亡登记数据库的课题深化的结果。 据杨教授讲,国家科技部资助了这批地图的绘制。肺癌、肝癌、乳腺癌、胃癌、脑中风、婴儿死亡、肺结核等等,每 一种疾病都有一张死亡地图。这些地图绘制的依据,正是杨在1989年得到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赞助,建立的在全国有 145个监测点的监测网络。这些监测点中,不仅有省会城市,也有其他一些中小城市,还有大量的农村地区。 根据当时全国人口普查形成的经济、健康、文化等9个指标,杨把这些农村分为比较富裕农村、富裕农村、贫困农村 和特别贫困农村4类设立监测点。从1991年至2000年10年间,1000多名工作人员共收集了60万例中国人的死 因报告,最终形成绘制“死亡地图”的参考数据。 “死亡监测的数据每年都有,像卫生部的《全国卫生统计年报(内部资料)》和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国预防医学科 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疾病监测年报》,但是这样的资料对公共卫生决策者和老百姓来说意义并不是很大。他们不是公共卫生 研究者,对于每年这样一本表格,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公共卫生意义,这时就需要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对它进行解释和分析。” 在杨教授眼中,“死亡地图”就是她找到的一个好的“表达方式”。 (本版图表来自《中国人群的死亡和它的危险因素》)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 |||||||||